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4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586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荀子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的美育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化性起伪"为理论核心,以达到"美善相乐"境界为最终目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礼乐教化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系统阐发和体系建构者。  相似文献   
172.
广西彩调音乐与歌圩文化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广西歌圩民歌曲调或唱腔是彩调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彩调唱词韵点密集、韵律多样,通过以物比兴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意,这与其对歌圩中民族民歌韵律特征及表现手法的吸纳密切相关;彩调演唱形式也借鉴和发展了歌圩民歌中以二人对唱、合唱为主,以及接唱、叠唱、群唱等演唱形式。  相似文献   
173.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4.
庆历六年,欧阳修在滁州创作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极力铺陈渲染山水之乐、宴宾之乐、丰收之乐、民俗之乐等各种乐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他同时期的诗中,多写其遭贬后的苦闷与烦恼,而讳言其"乐"。事实上,欧阳修贬谪滁州,背负着"朋党"与"德薄"的双重恶名,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这两篇宣扬"与民同乐"的游记,既表达他醉酒后的狂放与洒脱,更反映其强自振作、强颜欢笑的贬谪心态,堪称"太守之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5.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6.
通过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现代民间乐人群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思考,认为该群体的生态结构在当下社会已经得以拓展和演进.被称为吹鼓手、鼓匠班、响器班等现代民间乐人在特定民俗事象的执业过程中彰显出诸多特征:如音乐功能的“喜”性化、碰班对棚的常规化以及女乐的流行化等,这些特征也推动了当下民间音乐空同场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7.
中国正史中记载突厥“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作为中原国家,隋唐帝国的骑射远远逊于突厥.本文探讨了隋唐帝国如何阻挡突厥南下牧马的铁蹄,易言之,即隋与唐采用了何种战略战术与突厥较量.本文指出,隋唐与突厥作战方式主要经历了从方阵,到精骑,再到陌刀的演变.陌刀战法,开启了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8.
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乐"主题发展的过程,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也是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发展的反响。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借由"众乐亭"唱和而提出,经由西湖十洲的吟咏达到鼎盛,而在南宋实现转型,由凸显政绩、循吏转向摹写老百姓的民和年丰。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体现出对范仲淹、欧阳修所提倡的忧乐先于天下、乐道以忘忧思想的践行,是对士林风气与诗文革新的积极响应,平衡了四明文人的出世与入世矛盾,推进四明园林景观向民众开放共享。四明物质基础的相对富庶、地方官吏相对优越的从政条件以及优游道艺的文化土壤,使"众乐"书写在文学景观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9.
乌江流域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过渡地带,随着中原汉民族的挤压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扩张,日渐成为多民族杂居之所,而彝、土家、苗和侗等主要民族的先民大多处于分化成单一民族的过程之中.隋唐五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针对乌江流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构成的实际,采取设置州郡、派遣官吏,开辟道路、流通物资,推崇儒学、强化教育等方...  相似文献   
180.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