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4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586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李瑛  赵云刚 《现代交际》2011,(6):223-223
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加之以宽容的心态和学生和谐相处,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忧而乐。  相似文献   
182.
李淑然 《职业》2011,(23):27-27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普遍,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是太好,对语文不感兴趣,厌学、厌教,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信心,导致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语文教学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乐”学语文。  相似文献   
183.
隋唐乡村社会势力分为四种类型,其产生和存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也具有共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乡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4.
儒家重视人文教化,既重礼教也重乐教,而乐教凸显人之情.道始于情,情为儒家根本.儒家倡导返情以和其志.乐教之情可以正人心变性情,可以柔化理性,可以娱情养性,陶冶性情,呵护人的生命灵性.通过以人传情、以情染情,儒家乐教重情论的精神可以在当代教育中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85.
186.
潍县乐道院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潍县设立的最早、最大的基督教新教传播基地,也是山东省基督教区会会址所在地.作为异域文化的载体,其在宗教传播的同时所进行的世俗化的种种努力,向我们揭示出异域文化本土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7.
慕容廆曾八次遣使入晋,前燕政权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慕容廆遣使上表之举,将前燕君臣尊晋勤王的政治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慕容廆向西晋、东晋王朝派遣使节,不仅维系了前燕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朝贡册封关系,也加深了晋朝对前燕政权的了解与认知.慕容廆对两晋的朝贡活动也收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不仅使鲜卑慕容部能迅速崛起,将中原先进的统治模式应用到对鲜卑慕容部的统治之中,而且实现了鲜卑慕容部由部落联盟阶段迈进早期国家的重要一步,从而使前燕在慕容廆朝就具备了立足东北的资质,进而才会出现前燕的后世统治者有机会逐鹿中原,并将前燕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8.
隋唐公文文体文风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9.
陈子昂是隋唐五代巴蜀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议论文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精神;构思严谨,旁征博引,论证周密,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宏丽畅达.其记叙文,抒情文也颇具特色.文章形式多样,有骈体,有散体,或骈散相间;继承中有发展,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开唐代古文运动先声.  相似文献   
190.
从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审美术体入手,分析了儒道两家对作为审美本体的“道”的不同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道家是自然之道。立足于不同的审美本体论,儒家把审美过程看作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感性活动,即感性观照;而道家则把审美过程理解为一种超感性的纯主观的心灵活动,即内省体验。这决定了儒家审美理论的功利色彩和道家审美理论的超功利性。并从美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儒道审美理论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