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4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586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中国民乐既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弘扬中国民乐,不仅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从民乐发展的角度找到民乐教育的路径值得人们关注,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探索如何以民乐团来促进高校民乐教育,为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12.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13.
瑞恰慈与钱钟书都有关于诗歌、绘画、音乐的评论,但他们评论的角度和方法却不一样,前者注重艺术鉴赏中的心理分析,而后者的评论既重视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本体的性质区别,也没忽视具体的艺术创作和鉴赏心理。钱钟书对瑞恰慈的理论有吸收,也有摒弃,他更关注的是中国的艺术批评现实。  相似文献   
214.
仲高 《西域研究》2001,(1):81-88
隋唐时期,尤其唐朝是于阗文化的盛世.这期间的于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突厥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粟特文化之间呈现一种整合态势.于阗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进行着双向回授.  相似文献   
215.
《饲鹤图》三卷,除画作本身有可能是目前仅见的林宾13、林则徐父子绘画作品外,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附于每卷画作后面共六十五位清代政治、文化、艺术精英的题跋了。这些题跋始自林宾日绘制《饲鹤图》二十二年之后的道光庚寅(1830年)的曹振镛,至道光庚戌(1850年)的林昌彝,时间跨度逾二十载;而如果从林宾日绘制此图第一卷的嘉庆庚...  相似文献   
216.
辽宁古代文化,是指广义上的辽宁境内先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她具有构成的多元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汉文化为主导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形成多受地理位置、中原兴衰等因素的影响.辽宁古代与周边的文化交流大多发生在陆路地区,但海路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17.
对史达祖的咏物名作《双双燕·咏燕》,姜夔称赏其“柳昏花暝”,清人贺裳则赏其“软语商量”,认为姜夔未领略此词神髓.实际上,二人分歧的实质是对这首词上片的正面描绘之法和下片的侧面烘托之法各有取舍.见微知著,以此为线索,透过二人所欣赏的咏物词范型和他们自己的咏物词创作,可以看出其咏物观的差异.贺裳推崇“形神俱似”,而姜夔则推崇从虚处造境,侧写传神,以意脉贯串.姜、史一派咏物词的特点,由此亦能略见轮廓  相似文献   
218.
唐代乐舞艺术的高度发展,离不开繁盛的李唐王朝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中原文化以其广阔的胸怀兼收并蓄,使外族乐舞通过佛教东传、战争、外交、民间往来等途径与中原乐舞相交融。唐代《十部乐》便是各民族乐舞艺术融合的产物。本文对《十部乐》的成因进行史料梳理、分析与研究,阐述了我国古代宫廷乐舞由《七部乐》《九部乐》再到《十部乐》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十部乐》代表着我国古代乐舞艺术走向繁荣辉煌,对唐代乃至后世的乐舞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19.
220.
以上党细乐为研究对象,从乐人生存的社会语境出发,以情与礼的关系为切入视角,探讨上党细乐群体在社会交际、艺术实践、行业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传承机制、组织形式,认为乡民艺术的传承实践中既有村落社会对其礼俗知识的功能性需求,也离不开传承群体“礼顺人情”传统思想观念的自觉意识,并在民俗实践中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予以保证和实现,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成为乐人实现自我生存及细乐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策略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