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04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94篇 |
劳动科学 | 29篇 |
民族学 | 180篇 |
人才学 | 95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760篇 |
理论方法论 | 406篇 |
综合类 | 5241篇 |
社会学 | 514篇 |
统计学 | 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227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318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244篇 |
2015年 | 392篇 |
2014年 | 743篇 |
2013年 | 515篇 |
2012年 | 560篇 |
2011年 | 609篇 |
2010年 | 638篇 |
2009年 | 607篇 |
2008年 | 690篇 |
2007年 | 525篇 |
2006年 | 473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330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50篇 |
2001年 | 243篇 |
2000年 | 160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古典大学之道的哲学诉说。大学在科技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凭借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展现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创新时代诠释。“三纲领”凝练了古典大学之道,“七证”之方求证了内明修养,“八条目”阐明了“亲民”实际学养,体现了古典大学之道的教育哲学内涵。大学之道的蕴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映射其时代特点,并在本质属性上呈现守正出新的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理念的创新性,展现了现代大学之道对古典大学之道的价值传承。科学技术时代,大学以其大智、大树、大爱履行社会职能,再释大学之道的古典哲思与现代诠释的完美结合,展现其“道”与“器”的一轴两翼,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道器”交融,以“道器”相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承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52.
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故虽“心具众理”,而穷理工夫必于事物情境之中展开;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则虽即物穷索,而所求亦乃即物而显的心性之理。因此,朱熹强调即物穷理,同时也是彻底坚持了“心具众理”“心与理一”的原则。然而,相关前提在朱熹哲学中虽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直至阳明哲学才被明确诠释出来,从而正式澄清了格物工夫中物理与心理的合一问题。抛开误读问题,朱熹哲学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的内容,到阳明哲学则被明确诠释而大放异彩,可说阳明格物论是对朱熹格物论逻辑一贯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3.
审美的身体不仅是艺术的身体主题,也是日常现实中的身体主题,呈现为身体审美的实际参与性与在场性。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身体更是卷入消费的中心,呈现作为资本和偶像的身体表征,衍生出身体审美的若干误区。建构身体的审美之道,应当秉持客观冷静的反思性态度。在拨开身体审美误区的同时,应当警惕隐藏在审美操控下的身体异化本质,提出构建身心和谐的身体审美之道,有效抵制错误的身体审美意识对身体的规训和戕害。 相似文献
54.
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传统德治的进路是把道德一统化 ,再把法与道德一体化。这在宗法社会结构和专制统治下是可能甚而合理的 ,但它却是在牺牲法的形式合理性同时也背离道德本性的情形下运作的 ,因而在现代法治和道德精神的框架内 ,会因不具形式上的正当性而无法操作 ,强行操作将导致与法治的背离和对道德本性的反动。文章在对道德与法的功能和属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 ,法治的正当性不只在于其尊重人权和自由的精神内蕴 ,更在于过程本身的正当性 ,在于通过过程本身的正当来实现结果的正当。这意味着法治是一种根本性的道德 ,即制度的道德。这种制度的道德是个人道德选择和道德生活的预设前提 ,所以道德建设在实质上应是道德的制度性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5.
确认不侵权之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朝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113-116
知识产权领域中的“确认不侵权之诉”是消极确认之诉与知识产权纠纷相结合的诉讼方式,其性质应为确认之诉,为确认之诉的单独适用。对于确认不侵权之诉,目前理论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法层面上尚付阙如。应借鉴大陆法系确认之诉和英美法系宣告式判决之法理和立法规定,以期对确认不侵权之诉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6.
57.
58.
张海川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2):46-47
本文介绍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的四种特征,同时介绍了伴随这种语言行为特征的审美意识,探讨了产生这些语言行为特征、审美意识的地域环境因素与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9.
陶渊明出仕刘牢之镇军参军虽为旧说,但仍令人疑窦丛生.<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服阕闲居的作品,所语"时事",所用修辞等皆契合刘牢之军政实事.<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出仕刘牢之的重要诗证,对陶渊明仕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