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4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74篇 |
理论方法论 | 18篇 |
综合类 | 516篇 |
社会学 | 26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元和文学堪称唐代文学的第二个高峰.表现在诗歌领域,其时形成了一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涌现出讽谕诗派作家群.讽谕诗派作品的儒学指向主要体现在维护大一统政权、民本思想、深沉的忧患意识、贯彻儒家之"诗教"等层面.该诗派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了浅切平易诗风一派,提高了古典诗歌之叙事艺术及促进文学大势由"雅化"向"俗化"嬗递,在文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2.
邵明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1):133-138,159
作为中外闻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既有“救时”、“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又有通过谋求出仕“得禄”以“养亲”的现实考虑,还有着知难而退的隐逸情怀.在仕与隐问题上,他坚持以“道”进退,主张“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藏器于身”、“进退之当于义,出处之适其时”、“待时而动”.这种矛盾重重的仕隐心态使其诗文创作带有独特的理性. 相似文献
93.
田学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9-154
隐喻功能的探究局限于隐喻外显功能的分类和简论,隐喻内隐和模糊功能(包括外显功能)的语用运作机制还没有得到开发.隐喻的外显功能和内隐功能分别指隐喻意义和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趋同和趋异;在隐喻的模糊功能中,相关因子的惯常表现是:隐喻意义(明晰)- 隐喻含意(模糊/明晰)- 隐喻影像(模糊/明晰)- 情感(模糊/明晰)- 非言语信息(模糊). 相似文献
94.
覃生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6)
内隐学习是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主干,外显的指导和阅历经验的积累是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两翼,三者协同作用才能使学生音乐的非智教育的培养落到实处.而音乐技法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这些外显的指导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则是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
《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91-93,97
本文从民族精神与道德传承、社会文化变迁与伦理关怀等角度深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在这部文学作品中风筝意象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 相似文献
96.
97.
98.
冯红变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3):35-40
"讽谕说"是西方诗歌的重要理论,中国诗人一开始就将这一理论贯穿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从中西讽谕的运用来看,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只能是中西诗人对诗歌认识的殊途同归。中西讽谕理论的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别:中国讽谕理论以温柔敦厚为核心,西方则只是解读诗意的一个层面;中国诗歌的讽谕意义主要通过比兴的手段获取,西方则是通过神话故事;中国讽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则是为了解释《圣经》。这种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在对比中把握这一理论的各自内涵。 相似文献
9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也是西方现代悲剧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卢卡奇的《悲剧的形而上学》主要探索悲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重建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抬高并强调悲剧的形而上学层面和伦理现实性诉求,从而影响到本雅明、戈德曼和伊格尔顿的悲剧理念和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85-96
基于稀缺降低人们的心智,本文将阿马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拓展至认知、元认知功能与自尊,共同构成心理可行能力。然而,贫困对劳动力人口心理可行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心理学实验,探讨贫困对农村劳动力心理可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并未阻碍劳动力人口的基本认知功能,而对其元认知监测功能有阻碍的倾向;贫困对劳动力人口的外显自尊无影响,却显著损害其内隐自尊,而且劳动力贫困人口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互背离,呈脆弱型高自尊。因此,今后的扶贫政策可将认知功能作为劳动力贫困人口精准瞄准的参考标准之一,设计应对劳动力贫困人口元认知监测功能下降的助推方案,聚焦劳动力贫困人口内隐自尊的重建,以激活他们可持续减贫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