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珍珠隶”是当今书法又一独创字体,它以形似“珍珠”而独立于当今书坛。 创作“珍珠隶”绝非偶然。我自幼酷爱书法,尤对隶书情有独钟。通过长期的艺术磨砺,在隶书上有所心得,但终是他人面貌,无自家神形。为此,我决意创新,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隶书。我曾求教于刘炳森、王祥之二位大师,受到了二位大师的支持。  相似文献   
33.
吕文明 《东岳论丛》2022,(11):120-127
从宋代开始,历代文献开始不断对云峰刻石进行著录,如赵明诚《金石录》、阮元《山左金石志》、包世臣《历下笔谭》、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但这些文献都未对其书写者进行详细考证。我们尝试跳出单纯的文献著录,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刻石本体,还原刊刻活动历史现场,对郑道昭、郑述祖的学术贡献进行重估。经过研究发现,云峰刻石刊刻活动的始作俑者是郑羲故吏程天赐,郑道昭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整体策划、组织了刊刻活动,其直接书写的不过是其中几块有郑道昭名字而且字数较少的刻石。云峰刻石中的北齐作品,主要是郑道昭之子郑述祖出任光州刺史后组织刊刻的,作品使用隶书字体,提升了题刻的品味和层次,形成了云峰刻石的北齐风格。郑道昭和郑述祖虽然不是书法名家,但这些作品的经典风格却让他们的名字与云峰刻石一起载入了史册。  相似文献   
34.
从探讨汉字"笔"(筆)的形体沿革及基本字义人手,论及与"笔"有关的书、画、隶、篆等字的文化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隶书"、"篆文"的命名依据与笔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汉字形体演变史的关节点"隶变"的角度,对"隶书"与"篆文"的传统含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5.
贞烈可嘉坊     
贞烈町嘉坊在顺德桂洲镇四基烟管山(现顺德丝厂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旌表林信文之女林司观而建。坊方向正北,四柱二间两层,冲天式结构,为花岗岩石构筑。全高5.5米,面宽4.67米。正面柱项饰石葫芦一对,两旁柱顶石狮一对。坊表上层正中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井下横批刻“贞烈可嘉”四字,隶书,两旁石额刻隶书,“厉俗”“旌风”,柱刻“道光十七年为林信文之女林司观建,大良张源盛造”等字。  相似文献   
36.
钱慰民先生的隶书别具一格,其画更是色鲜亮雅融会中西,自成一貌。善于捕捉自然界瞬息万变中最优美的景致,与古诗文景句相辉映,运用多种笔墨技巧,筑就画家心目中理想的境界,深深地吸引观赏者。此幅景秀华润的《虹销雨霁》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37.
正刘成个人简介刘成,男,汉族,字师庵,号惜闲斋主人,1956年3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师承著名书法家金意庵先生。现任吉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吉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驻会秘书长、中国北方书画社教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燕山碑林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政工师。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部级展览,传略和作品入编《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2004年10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联举办的产业书法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其行书作  相似文献   
38.
《人才瞭望》2014,(1):F0003-F0003
薛党军,一九六四年十月三十一日生于河南省睢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王任,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王席,获商丘市首批“优秀文艺家”称号,二00六年被评为商丘十大名人。  相似文献   
39.
程振荣学习书法、篆刻纯属偶然,读中学时他受到同学的影响操刀弄石,不经意间激起兴趣,继而乐此不疲,心无旁鹜地全情投入,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他在学艺路上苦苦探求追寻,"非人磨墨墨磨人",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入选了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  相似文献   
40.
达建 《社区》2013,(17):11-11
古书云: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字之分,故号八分。就是说王次仲先生(秦始皇时期)认为楷书有它的局促性,因此就因势利导,引导分离出了像“八”字一样向两边取势的笔法,所以叫做八分书,也就是隶书的前身。而隶书与八分书的区别就好像今天的简体字和繁体字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