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南都学坛》2017,(4):57-60
"虚"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中重要的精神和范畴之一,文化内涵丰富复杂。"虚"源于道家哲学,也与佛家义理相契合。李商隐可谓佛道双修,他的诗歌必然会有"虚"文化精神的涵养。李商隐诗歌中的"虚"之美很独特,"虚"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的虚无缥缈、情感的虚泛朦胧之美、虚中有实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诗歌中的审美趋向、诗歌呈现的美意象、中有动的创作心理。李商隐不仅在创作心理和文学意境上受到"虚"的影响,更有着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与"虚"本质相契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2.
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其思想对理学各派皆有深远的影响。就明代心学关心的主题而言,显然有偏重于工夫论的一面,即如何通过合理的修养技术,使平凡的个体“优入圣域”。周敦颐的“主”思想对明代心学的工夫论起到了先导作用。从王阳明开始心学各家对周敦颐的“主”思想进行了各种创造性的诠释和解读,比较突出的有阳明的“主实兼动”、王畿的“心极”说和罗洪先、聂双江的“主归寂”说,这些诠释和解读体现了明代心学工夫论的丰富性及其与周敦颐思想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63.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现场载荷试验,并被公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结合工程实测资料,讨论了用该法确定水泥土极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取值问题,提出用相对变形S认的取值是合理的。同时通过一定数量的水泥土单桩载荷试验、单极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比分析,说明用一组极和桩间土所组成的单元作进行承载力试验,更接近实际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和承载机理。  相似文献   
64.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65.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无欲”的深刻哲理。周敦颐的诗歌被后人称为“濂洛风雅”之初澜。也是从周敦颐起,“理学诗”逐渐在宋代诗坛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66.
"消极能力"(Negative 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理论与"消极能力"说颇为契合,以作为哲学概念和文艺批评术语的"虚"理论审视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不仅可以阐释济慈"消极能力"的内涵,还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  相似文献   
67.
审美距离与化为动是文艺美学上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和动词的词性之间有何关系?研究发现,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拥有的审美距离感比名词要近。通过巧妙利用动词,调取最佳的审美距离,会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这也是"化为动"这一美学手法能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备受争议的人物。站在入世的立场,她被视为封建淑女的典范,言行举止既有难能的宽忍大度,又难免世故圆滑的自保。但若另辟蹊径,从出世的角度分析,我们却能够从薛宝钗身上感受到淡淡的禅意。她没有王夫人的向佛而伪善,也没有惜春的弃世而绝情,反而在现实中以和、淡、安、稳之心待人、处事、视物、对情,以自然出世的心态践行着儒家的入世之道。  相似文献   
69.
《风骨》篇贯穿了一种立体思维,重点考察了风骨与情、辞、气、采四个元素的关系,认为风行于情,骨存于辞,二者植根于气,又外显于采.现代关于风骨涵义的种种解说,主要有或认为它兼指内容与形式,或分析为内容的两种因素,或基本确定为形式、外观三种基本观点,虽然多有歧异,但都持之有据.其实,风骨更宜理解为主体的内在之气化为一动一的结构性力量,作用于题材形态的情与理(内容),合成一种超越作品文采的刚健俊朗的审美风貌(形式),即一种特定的气韵或风格.  相似文献   
70.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 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