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郭丽娟 《社科纵横》2008,23(7):113-114
本文以王弼对复卦的注解来分析"复卦"所蕴含的归本无思想,主要体现在"本末"及"动"观以及"复"展现的动态的回归过程.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过约束机构的不定次数和机构构件的位移协调原理,推导出了机构构件位移协调方程。  相似文献   
83.
庄子是先秦明确主张自由、强调个性解放的哲学家,具体来说他的自由观主要体现为下面三重境界:超越世俗利害而得自由,虚以体道即遵照自然规律而得之自由,最后通达绝对精神之自由——"逍遥游",现从这三个方面作一梳理,以窥庄子自由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84.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有无"与"虚"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统一"有无"与"虚"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85.
审美虚对审美观照不但具有方法论、本体论和生存论三方面的意义,而且促成了审美主体对单维度生理、心理欲望及其感性杂多世界与单维度知性、理性的知解活动及其知识产物的双重超越,从而开启了本真澄明、生机氤氲的审美世界和生命境界。审美虚通过有限的在场开启无限的不在场,在“悬置”中“还原”万事万物的本性,这正是审美超越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86.
徐进 《社科纵横》2005,20(5):177-177
服装表演作为艺术之林的一支奇葩,不断完善和提升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本文将具体阐释了服装表演的动与、即时性、形式美的三方面特质,提出它是人的“第二肌肤”的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87.
《周易》“艮其背”之诠释史呈现出政治治事与心性超越两个面向。宋代理学家从艮卦中吸取资源,为政治治理之解注入了超越的理据,强调主工夫在修己、安人中的作用,克服了单纯从经验层面平面地论析政治的弊端,实现了儒家治世安人与个体安身立命的合一。  相似文献   
88.
21世纪的世界大同主义和多元文化潮流的涌现,使得国内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垮掉派之父"———美国后现代派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及其多姿多彩的诗歌。雷克思罗斯丰富的个人经历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背景使他转向东方禅宗去寻求解脱。他与禅宗文化的不解因缘,促使他在其瑰丽的诗歌当中多次呈现了悠远而空灵的禅宗意境。体味到孤独、寂寞的雷克思罗斯,在禅境中得以顿悟,从而对生命的律动和灿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  相似文献   
89.
《职业》2013,(7):13-15
中关村软件园被称作中国的“硅谷”,那里高科技企业云集。今天我们要采访的是位于中关村软件园24号的甲骨文公司。在竞争如此激烈的IT行业,它可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  相似文献   
90.
因为受个人心性、思想观念与时代环境的交互影响,孙犁的隐逸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从逸到隐最后转空的路向。孙犁早期逸而不隐,主要表现为抗战年代的"荷花淀"式的逸性创作;中期因为环境改变转入苦闷孤思状态;晚期隐的倾向明显,主要表现为"文化大革命"衣书避世式的行为,最后阶段进入空寂状态。孙犁主要有着儒家的独善退守兼及道家的自然虚、佛家的破执空寂的隐逸观念,并影响到其创作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