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1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622篇
劳动科学   42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75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1265篇
理论方法论   243篇
综合类   2299篇
社会学   235篇
统计学   11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都学坛》2018,(1):101-106
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竞演的场域,村规民约因其自身的乡土优势,自古就是重要的乡土竞演规则。随着国家政权和政策的演变,这套乡土秩序规则历经了辉煌、式微、转型三个阶段,当前重新活跃在广大乡村。作为一种村民自决产生、沿袭传统道德、发挥"法律"约束的文本,其与当前建构集自治、德治、法治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不谋而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应该发挥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但当前由于制定程序缺乏民主、乡村共同体消解、乡土逻辑与法治逻辑缺乏调适导致村规民约难以发挥其在促进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上的作用。建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应完善村规民约制定的民主程序、重构乡村公共意识、调适乡土逻辑与法治逻辑。  相似文献   
42.
“村改居”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衍生物,其治理有效对新型城镇化以及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二重性理论,以L社区为例,分析留存于“村改居”社区的乡村结构的约束性与能动性,具体阐述社区行动主体如何从认知障碍到认知调适后逐渐适应社区,并利用乡村结构不断推动社区资源再造与规则重塑,以及再造的社区新结构反作用于行动主体的全过程。实现“村改居”社区乡村结构再生产的关键在于发挥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发动关键群众、提供活动平台以及利用情面规则重塑文明生活秩序与情感治理规则。  相似文献   
43.
毕红静 《兰州学刊》2007,(10):86-87
文章从制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的家本位、中庸思想和对原有合作医疗模式的认知,构成新型合作医疗正式制度实施的严重障碍.解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必须把解决制度环境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44.
45.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咸丰军兴伊始,随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深。为应付异常严峻的财政状况,清代传统赋税项目被不同程度地加征,杂税也在其中。然而因清代赋税深受“原额主义”限制,故田赋虽是清代的大宗赋税,其加征空间却受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需求。在“原额主义”制约下,杂税也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大幅度加征。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政府选择将赋税摊派至地方,各省只得征收经制外赋税以平衡财政需求。因此清代后期于杂税之外另征杂捐。随着赋税压力的增大,杂捐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杂捐虽是清代传统经制外的赋税项目,但这一杂税的衍生物却对杂税总额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杂税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成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税收项目。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清代常规赋税因受“原额主义”限制而无法大幅加征时,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借助加征经制外赋税的办法来提...  相似文献   
46.
本文运用自组织科学理论对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分析,提出非正式组织与自组织系统基本对应,正式组织与他组织系统基本对应的观点。并针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提出建议:指出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能够引导非正式组织向正式组织目标方向演化所需的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47.
图书馆与非正式交流过程信息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琴仙 《河北学刊》2008,28(2):252-254
在网络环境下,将非正式交流渠道信息纳入图书馆馆藏建设体系对科学交流和图书馆而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图书馆应将会议相关信息与预印本服务系统等非正式交流过程信息资源纳入其资源建设范畴。  相似文献   
48.
刘家和 《河北学刊》2008,28(2):93-96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49.
新制度政治学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括分析新制度政治学对制度的理解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在政治组织分析中的正式制度及其特性、非正式制度及其特性和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一种补充或替代的关系,正式制度影响非正式制度的运作轨迹,非正式制度也强烈影响着正式制度的政治功能;两者紧密结合时是一种补充关系,两者相分离时是一种替代关系。本文还尝试为新制度政治学的基础前景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50.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17-220
任何理论思维都有其特定的对象,没有无对象的思维,西方的法律思维在2500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法律思维的主流视角,即法律研究的价值视角、法律研究的规则视角及法律研究的历史现实视角,应将这三种主流视角统一起来,建立统一的全面的法律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