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五四"文学革命"与1922年至1936年期间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作家、左翼作家倡导的"革命文学",本同属于中国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二者在活动主体、大众方向、白话文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很大的继承性和同一性.然而,由于"革命文学"论者误把"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于是站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对五四资产阶级文学革命展开了一系列的讨伐活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看似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实际上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变异.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从自由创作到遵命文学、从艺术自律论到政治工具论等等,都是这一变异的表现.这种变化奠定了后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文学形态的价值取向,直到1978年12月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有所改变.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可以按照五四文学(资产阶级革命文学)、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五四文学的回归与超越这个"之"字形的道路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2.
用"革命文学"来概括湖南文学建国60年的主流有失偏颇.政治标准不等于不以人为本,文学应服务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南文学不断走向以人为本,出现了大量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具有直面政治风云、关注人生质量、透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3.
胡秋原因参与19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主张"文艺自由"而被写进现代文学史。"文艺自由"贯穿在胡秋原全部的文艺活动当中,形成于"革命文学"时期,又在1930年代与"左翼革命作家""民族主义作家"的争论中深入发展。胡秋原的"文艺自由"涉及"非革命文学"、无功利文艺、创作自由、真实批评等。他认为不能只有革命文学,要允许非革命文学存在;文艺创作是自由的,政党政治不能随意干涉;文艺既不是宣传,也不是武器,而是对现实社会真实、客观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24.
革命文学”之所以在1920年代后期广为流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采用了为广大读者熟悉并喜爱的艺术手法,从而使其艺术素质隐含着一定的流行态势。“革命文学”的独特叙事方式,缩短了读者与作家及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而它在题材上呈现出的“故事类型”化特点,以及局部细节描写上的“套式”形态,都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此外,传统的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语言的简单易懂,又进一步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25.
26.
曾经轰动一时的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死在屠刀之下,曾经触手可及的未来胜景转眼间便成明日黄花。当此剧变发生之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出路则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引发关注。甚而可以说出路问题已然成为带有"共名"性的时代话题,挑动着时代敏感的神经。在此背景之下,左翼文艺界对出路问题也极为重视,不仅在文论和革命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还为此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相似文献   
27.
刘震 《江苏社会科学》2007,4(1):189-193
1928年爆发的"革命文学"论战,既是不同文学观念的交锋,也是新旧报刊对话语权威的争夺.革命文学阵营对"新"的普遍追求和对"旧"的普遍厌弃,使得论战双方的立场差异往往表现为新日报刊之间的对峙.随着<大众文艺>等刊物纷纷刷新改版,报刊编辑、发行上的新陈代谢也反映出革命文学运动的逐渐展开和深入.  相似文献   
28.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在革命文学问题上的分歧,代表了知识分子面对革命的两种方式。创造社、太阳社在民族激情、阶级激情的支配下,出于对主义的认同而自觉追求某种秩序,而鲁迅却坚持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与批判立场,坚持对于意义的追问。从其特有的革命观和知识分子观出发,鲁迅以一种关系思维的模式,进一步从革命与文学相互影响的关系入手,表达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看法:其一,革命侵入文学,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学的异化;其二,异化了的文学和没有了解革命本质的突变的知识分子也不会给革命带来任何益处。  相似文献   
29.
大革命的失败催发了茅盾革命文学观念的嬗变,他与太阳社、创造社原本既已存在的“革命文学”观念分歧进一步外显和扩大,由此导致他对革命文学倡导者观点的质疑和批驳,也终而引发太、创二社化“友”为“敌”对他展开猛烈的围攻.论争双方在“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的论辩过程中并非仅仅围绕小资产阶级文艺/无产阶级文艺这一个话题展开,不容忽视的还有茅盾《幻灭》等小说中人物的出路问题,以及是立足于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回过头来反思革命还是以乌托邦的未来想象激发人们继续革命,要不要揭示革命阵营内部的阴暗面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这一切又共同指向要不要写真实以及什么样的“真实”等革命文学创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0.
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可谓是开篇明义:面对一种隐忧,建构一种预案。他在2009年推出的这本当代文学史,带有总结自己近年来研究成果的色彩,而且还呈现出一种将之前的文学批评导向历史化之路的意图。他说:历史并不是因为久远才使我们的理解具有特权,当代人对当代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