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曾经轰动一时的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死在屠刀之下,曾经触手可及的未来胜景转眼间便成明日黄花。当此剧变发生之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出路则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引发关注。甚而可以说出路问题已然成为带有共名性的时代话题,挑动着时代敏感的神经。在此背景之下,左翼文艺界对出路问题也极为重视,不仅在文论和革命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还为此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相似文献   
62.
大革命的失败催发了茅盾革命文学观念的嬗变,他与太阳社、创造社原本既已存在的“革命文学”观念分歧进一步外显和扩大,由此导致他对革命文学倡导者观点的质疑和批驳,也终而引发太、创二社化“友”为“敌”对他展开猛烈的围攻.论争双方在“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的论辩过程中并非仅仅围绕小资产阶级文艺/无产阶级文艺这一个话题展开,不容忽视的还有茅盾《幻灭》等小说中人物的出路问题,以及是立足于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回过头来反思革命还是以乌托邦的未来想象激发人们继续革命,要不要揭示革命阵营内部的阴暗面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这一切又共同指向要不要写真实以及什么样的“真实”等革命文学创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3.
本文认为 ,留苏作家群虽然作为一个文学的群体特征不如其他留学生群体突出 ,但他们独特的留学经历使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成为一支引领文学方向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最直接最信达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开山作用 ,而且 ,留苏作家群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在积极倡导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同时 ,又在革命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 ,也为革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叙事模式和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64.
1928年,汇聚在上海的先进知识分子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们要求作家增强无产阶级意识,为革命而文学,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宣传作用,并指出改造社会的新路径,在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创下了功勋.然而由于倡导者们过份夸大了文学的宣传作用而使作品缺乏形象美感并将鲁迅等当成落伍者进行批判的行为,应该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65.
尽管茅盾一再把《野蔷薇》的主题往革命的方向指引,但对女性个性解放的追求与命运的表现,对旧社会、旧礼教的批判,却使《野蔷薇》在主题上与五四时期关注女性解放的小说一脉相承。对个性解放思想在改变女性命运方面的能力与成效的质疑,对男权思想和社会旧势力的批判以及对革命的揶揄和讽刺,既显示了《野蔷薇》对革命文学潮流的背离,也展现了茅盾这些小说在探索与反思女性解放问题方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6.
《青春之歌》按照阶级理论对主人公的家庭出身进行了改写,按照拯救模式对早年情感经历进行了革命化叙述,并运用美化与丑化的修辞对人物进行了模式化描写.在重新书写历史的过程中,《青春之歌》既受到既有革命文学规范的影响,又有主动的迎合,这种迎合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文学规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以及部分左翼文学,在文学史中常被概括为"革命加恋爱"现象.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形成这一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进步青年的激进心理形成于都市景观的视觉对比,而只有亲身流连于都市生活,在对都市意象的符号化把握中,才能产生出新的书写形式.对这些作者来说,激进心理和都市空间的欲望机制纠缠在一起,形成了"革命热情"的一大源头,同时其意识和创造力又受到了空间感的限制.  相似文献   
68.
鲁迅的革命文学思想是他在域外革命文学思想和中国现实的主体体验中纠葛而成的,是他融会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探求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和追寻现代革命精神的结晶。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并与其创作、译品一起推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进程,且使中国革命文化得到提升并成为世界左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9.
论李初梨的"革命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历史语境中,李初梨"革命文学"理论的先锋性引人注目.他在论争中以极力强调文学的阶级性,从而形成他"革命文学"观的显著特色,他在社会尖锐对抗的情形中抓住至关重要和迫切的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强调阶级意识的获得和运用,提出了倾向政治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批评标准,为以后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0.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史上,存在一种"非性化"(包括"反性化")的叙事倾向或叙事模式。对这种"非性化"叙事进行历时的考察,可辨析出在当时主流革命作家的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中所普遍潜伏的"文化阉割情结"及其根源"恋父情结",这种集体性的文艺创作心理症候经过了一个从广度上的扩张到深度上的强化的心理过程,即从初步生成到日益走向僵化的文学精神史历程。结合丁玲、柳青和浩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进行文本细读,可证实此现象的普遍性和精神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