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0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573篇
劳动科学   28篇
民族学   134篇
人才学   116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1750篇
理论方法论   286篇
综合类   3518篇
社会学   627篇
统计学   8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620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65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因具有强烈精英主义色彩而必然陷入困境。毛泽东革命合法性思想强调平民的人民史观,成功解决了革命条件下的合法性建设问题。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思想,较好的平衡了平民与精英的关系,建立了党、政、民三者的良性联动机制,并通过经济、法制、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52.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终其一生也未能给出完美答案的旷世之迷:"李约瑟难题"。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予以尝试性的回答,包括科学革命结构在中西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命运;中西哲学之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以及宗教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是如何渗透到科学精神中去的。  相似文献   
953.
在全球文化趋势加速发展与多元化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江西革命老区历史与现实的特点,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论述为指导,以对革命老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的分类调查事实为切入点,以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国家意识与民族利益等问题为研究重点,以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和基本策略为研究主线,对革命老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54.
我的本职工作是编辑,从2002年开始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开始时想法比较简单,认为只要够热情和善意,病人是会接纳我的。但实际上在开始的半年内,我是失败的。头半年我的感受就是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被拒绝,遭遇了很多尴尬的局面。后来换位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才逐渐找到了一些方法,现在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55.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0,(34):56-57
“服务热忱”:制度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社工A问:在偏僻的山区开展长期服务的社工,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保持服务的热情和个人学习及发展的热情?  相似文献   
956.
留日期间萨孟武成为一个国家主义者,归国后转而皈依三民主义。他力图构建三民主义的政治学、三民主义的宪法学。身兼学人与党人身份,学理追求与意识形态制约之间的张力难以化解;而学术三民主义化及三民主义学术化过程中的困境,民治与党治、宪政与专制的不可调和性,使萨孟武的种种理论探讨,成为主义镣铐下的思想舞蹈。  相似文献   
957.
廓清中国共产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过的“革命马克思”的“经典”诠释,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本质特征,全面引领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58.
文献索引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21-23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正因如此.八七会议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围绕八七会议对中国大革命失败的总结、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地位和作用,八七会议相关人物.共产国际与八七会议,八七会议与中共五大的关系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八七会议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期刊、图书关于八七会议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59.
青年毛泽东酷爱游历,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是一位优秀的旅行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他把旅游和从事革命活动,开阔胸襟,磨炼意志,增长知识,结交名流和锻炼身体紧密结合于一起,其早期的旅游思想内涵深刻。  相似文献   
960.
《社科纵横》2015,(11):4-9
毛泽东一生对革命情有独钟,他的革命情结对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建设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总结其得失,可以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