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53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70篇 |
社会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3 毫秒
51.
赵伯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7-59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及其历史地位等. 相似文献
52.
陈书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9-60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及其历史地位等. 相似文献
53.
张兵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1-62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及其历史地位等. 相似文献
54.
周中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2-63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及其历史地位等. 相似文献
55.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及其历史地位等. 相似文献
56.
耿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90-93,1,2
利用历代传承的各类体裁的韵文材料来研究语音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唐人首开利用诗文叶韵考察韵字读音的先河,但方法简单,没有系统,仅在考证方法上为后人提供一定的参考;宋人利用诗文进行古音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并没有太多方法论上的意义;元人对元曲等韵文材料的整理和运用虽然没有形成理论,但操作程序和研究结果是后人可资借鉴的,其方法已初具归纳法的模型;明人思维开阔,系统利用韵文材料进行语音研究,其方法是近乎完全归纳法的;清代朴学研究目的明确、材料可靠、手段成熟,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陈智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119-121
《日知录》在引用资料时一般既不注卷数,也不注起止,引文与顾炎武自己的文字混淆不分。通行的《日知录集释》非但没有区分顾氏原文与引文,而且进一步混淆了《日知录》所引书的注文与顾氏自注。陈垣《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所引之文一一找出或核实其出处,注出书名、卷数或篇名,标明起止,还对各种版本及抄本《日知录》进行了校勘。该书不但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日知录》,它所揭示的史源学和考证方法,也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8.
周可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7-14
哲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哲学家的理性概括相互反复作用的结果,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通过考察中国哲学家群体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思想历程来达成.通过对顾炎武的哲学研究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得出顾氏哲学是以爱国精神为基础的伦理哲学的结论.爱国精神不但是顾炎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实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严酷环境下忧患意识的一种理性升华.鉴于新世纪中华民族有三大忧患,中国哲学有可能由旧式的政治伦理哲学演变成新型的泛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从顾炎武的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简述其一生的游历经过。顾炎武一生的旅行乃是孜孜不倦的“保国”、“保天下”之旅。 相似文献
60.
杨慎、顾炎武都是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又擅长考据的大学者,他们运用博证之法考察宋玉及其作品,一方面沿袭前人尊经重道标准来衡量宋玉,另一方面进一步将是否有益于天下治道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他们不对传世的宋玉作品的真伪作考证,而是在结合博采同类材料加以类比的考据中展现古今之变、治道之要,大谈宋玉及其赋作对后世作品的渊源及不良影响,并将之推衍到社会政治的影响,放大了宋玉辞赋对国家兴亡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流露出明显的贬低宋玉及其作品的倾向.这种考据虽然有助于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但忽视了宋玉赋作对发展扩大中国文学内容风格及艺术形式多样性所作出的贡献,得出的结论也是主观臆测和失实歪曲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