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31.
灵感思维与顿悟思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思维与顿悟思维都是非理性思维形式 ,二者在发生作用时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和较多的共同性。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剥除顿悟思维的神秘外衣 ,突出灵感思维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日益显要的地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2.
人类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体认感,社会的认同证实了存在的权利."佛"意象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种涉及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玲通过文本中"佛"意象的诠释,集中体现了她和她同时代人面对人性压抑和冲撞时,在战争和爱情中如何获得佛教境界的心境澄明和人性如何借"佛"得以安放的心理情结以及隐藏其中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3.
灵感与顿悟     
正前些日子,我去探望著名国画大师甘雨辰,甘老关于"梦中作画"的体验以及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一番心得,让我受益匪浅。甘老年近八旬,醉心丹青半个多世纪,工于牡丹和鹰,几近痴迷,日思夜想,甚至梦中萦绕的满是牡丹的"傲骨丹心,吉祥富贵"和雄鹰的"高阔辽远,傲视天外",很多次梦中惊觉,立刻披衣起身,极力复原梦境,点点滴滴落到画纸上,成画后多为佳作。甘老说,随着对生活感悟  相似文献   
134.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小说以震撼读者的暴力死亡描写与各类型的畸形人物而闻名。除去死亡与暴力元素,小说中的对人物的精神顿悟的描写也是实现救赎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暴力、死亡融合一体,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将对奥康纳篇两短篇小说中的“精神顿悟”进行系统地归纳与分析,试图揭示其对“救赎”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小说《魔桶》是当代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品,作品深刻诠释了"犹太性",本文试图描写主人公利奥的精神成长过程,解读传统犹太文化中救赎与重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6.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是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意识到非线性思维的存在并对它进行诠释,理清它与线性思维的不同,对非线性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的存在形式进行探讨,并指出了研究非线性思维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7.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文章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8.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39.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地安人营地》中的主人公都是比较敏感内向的少年 ,在某些特定条件的影响下 ,通过“精神顿悟”和“精神感悟” ,他们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了反思 ,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两位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这两篇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0.
四句教是阳明晚年提出的教旨,涉及本体与工夫两个层面.心体具有超越性、完满性,无滞无着,故"无善无恶";其本然状态合乎天理,故又为"至善".也正因心体无欠无余,故工夫只能在意动上实施,致其良知.工夫中因个人根器不同而有顿、渐之分,但这只是在"悟"的层面,最终仍需切实地入"修",工夫整体仍是渐修.四句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禅宗影响,但更应当看到其与儒学传统内在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