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王德威先生主张从中国文学内部来探寻现代性,提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著名识断,这无论是从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叙述历史,还是“现代性”的古典定义而言,都有其学理上的渊源。但王先生将探寻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努力止于晚清而不前,视《红楼梦》已具有的现代性的因子于不顾,使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一再被压抑,却是值得商榷的。《红楼梦》无论是“颓废”的叙事内容,还是革新的叙事技巧,都已开晚清小说的先声。从此意义而言,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  相似文献   
122.
俞平伯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彦 《晋阳学刊》2004,3(4):98-101
通读《灰色马》之后,俞平伯完成了从坚定人生艺术派论者到趣味主义者的转变。他认为现实人生不过是生命力无谓的自然消耗过程,因此文学活动只能是“忙中偷闲、苦中作乐”的一种手段,它对社会无用,却不失为自我消遣、自娱自乐的一种法门,最终必然导致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趣味主义文学立场。俞平伯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建构,其创作与人生选择也揭示了京派趣味主义代表作家的典型悖论。  相似文献   
123.
“五四”时期,中国作家在接受现代主义时表现出明显的“浪漫化”倾向,注重反传统、重个性的先锋精神,并对其寄予启蒙大众、引领人生的“厚望”。“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诉求发生了由文化启蒙向社会革命的转变。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现代主义逐渐被左翼文艺界指称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艺术,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反面。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一“颓废性”嬗变,既有社会现实的外在因素,也有艺术自身的内部原因,更与这一时期俄、日激进文艺思潮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4.
因为"越轨"的笔致与人物形象的"Modem Girl"姿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作品.在小说问世之初的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莎菲形象的理解与认识产生过分歧.新中国成立以后,莎菲被现代文学研究者与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者视为现代女性"叛逆"精神与追求"灵肉一致"爱情的典型,她身上具有的现代"Modem Girl"气息及其隐喻的社会姿态、文化性质却被遮掩与忽视.事实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对新文坛与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它象征着"Modem Girl"形象塑造的时代到来,隐喻现代启蒙意识形态向都市颓废文明转型带来的历史冲突与精神痛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