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主持语     
徐肖楠 《阴山学刊》2004,17(2):12-13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击有目共睹。徐肖楠教授提出“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这一命题,作出应答与阐释。中国小说学会第七届年会上,徐教授偕几位研究生提交一组系列论文,对市场化文学的各种特征、现象、侧面进行了包抄式的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就是他们的论文浓缩的精华,我刊及时刊发,以期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2.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53.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廉。霜浓欺日淡,裘敝苦风尖。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鬃鬃。”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那时候的胡适,正如他的《藏晖室日记》所描述的那样:  相似文献   
54.
在新艺术风格流行的时期,比亚兹莱的黑白插图精致、对比鲜明,充满东方符号的怪诞感,强烈的装饰感,以及他插图中的动、植物神秘的纹样以及优美的充满魔幻气氛的线条,使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就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且成为新艺术风格和"颓废主义"的主要体现者。  相似文献   
55.
赵志 《社科纵横》2009,(1):103-105
王独清的诗歌里弥漫着一种忧郁而颓废的情调,这和他本人的流浪经历有关,也归因于他所受到的西方象征派诸诗人的影响。他同时代的诗人穆木天曾评论说他是最能表现“五四”浪漫思潮末期的“颓废的空气”的代表诗人。文学作品中的颓废风格在五四一代作家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郁达夫和徐志摩。王独清终身一生也没有摆脱他在诗歌中营造的颓废的幻象。  相似文献   
56.
57.
周作人的文本上残留着蔼理斯(H. Ellis)《断言》《生命的舞蹈》里关于"颓废"的独特的看法的刻印。就是说,周作人所说的"颓废"是直接从蔼理斯那里来的概念。按照他们的意思,"颓废"并不同等于一般意义上的颓废,是一个审美趋向,并不是直接意味着一个道德上的态度。重"部分"轻"全体"——就是颓废的审美趋向。周作人主张艺术要"脱宗教"化,也是这个颓废的意思。因为艺术形式本来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随着民智的进步,从宗教的全体性里脱离出来的。他的文章,包括所谓小品文,采用作为方法的颓废,直接的焦点都放在琐小的细细的事物上,非常重视"部分"。这就是他的文章的一个魅力或者魔力。但是他的颓废并没有做到底。他的文章并没有完全把审美对象优先于审美主体,换句话说,他的文章并没有完全离开人间,人的生命。节制是他的艺术的重要原则。比起西方的颓废派艺术家的表现,周作人的颓废表现非常特色,因此我们可以比喻说周作人把来自西方的颓废概念精炼到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58.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12):50-50
老说什么崛起,可能就是中国招骂的原因!谁说中国崛起了?什么是崛起?历史上,崛起主要指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历史上的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对此,我个人认同中央的提法——和平发展。——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中国现在的危机是信念危机。什么都看透了,就那么回事,一种虚无主义、颓废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59.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唯美/颓废"的思想倾向一直是作为附带性的因素参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建构的.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20年代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庐隐及其文学创作,学界一直因其悲哀、苦闷、彷徨的心理情绪而颇有微词,这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人们对庐隐的理解和认识.从叔本华对庐隐的影响出发,探讨其悲哀内部蕴含的颓废意识,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情况,阐述庐隐的颓废体验的深层意义,并梳理其精神世界的流转中向革命转变的内在理路,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庐隐进行合理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