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  相似文献   
82.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3.
鄢斌 《阴山学刊》2004,17(2):14-15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击有目共睹。徐肖楠教授提出“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这一命题,作出应答与阐释。中国小说学会第七届年会上,徐教授偕几位研究生提交一组系列论文,对市场化文学的各种特征、现象、侧面进行了包抄式的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就是他们的论文浓缩的精华,我刊及时刊发,以期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84.
王德威先生主张从中国文学内部来探寻现代性,提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著名识断,这无论是从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叙述历史,还是“现代性”的古典定义而言,都有其学理上的渊源。但王先生将探寻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努力止于晚清而不前,置《红楼梦》已具有的现代性因子于不顾,使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一再被压抑,却是值得商榷的。《红楼梦》无论是“颓废”的叙事内容,还是革新的叙事技巧,都已开晚清小说的先声。从此意义而言,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  相似文献   
85.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安徽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4月2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研讨会”。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因故未能到会,但他对研讨会的召开极为关注并表示支持。会议由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弟同志主持。到会的既有郑伯农、陆贵山、董学文、涂途、李正忠、徐非光、苟春荣等老一辈著名文艺评论家,也有《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陈飞龙、《文艺报》副主编张陵、《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文化部《艺术年鉴》副主编祝东力等一批中青年学者,《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作者张器友、吴家荣、唐先田等,安徽高校、社科院的部分理论工作者黄书泉、李传玺等也应邀到会。  相似文献   
86.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一书出版后,引来了一些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文学语境中的“颓废”,在于能否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视野中去发现、肯定新时期文学中所谓具有“颓废思潮”的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这不仅事关对新时期文学主潮的科学评价,也牵涉到对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的基本认识,需要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87.
中国现代的文化思想,是留日学子与留欧美学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两拨人马,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中国学子到了日本之后,政治上趋于激进,情感生活上趋于放纵。在留日文学中,政治上的激进与艺术上的唯美,往往密切结合在一起,在革命的强烈冲动之下,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颓废与伤感。而到了欧美后则相反,政治上趋于保守,情感生活上趋于禁欲。在以文学启蒙的努力上,留欧美文学并不在留日文学之下,写作上的理念化倾向,也甚于留日文学。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后者更具历史的合理性,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前者更符合人性解放的需要。  相似文献   
88.
自从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打着“现代”“观念”的旗帜,创作了一系列稀其古怪,恐怖,血腥,令人发指的作品。在我国,随着开放的深入,这种完全违背人类共同的基于心理、生理结构和健康感知的所谓“艺术”,被一些幼稚的青年艺术家奉为圭臬,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由于缺少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而显得乏味与苍白。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反映,一味的模仿最终丧失了自己的灵魂,而艺术创作一旦丧失了这种生发于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变得虚伪而不真诚,也就走向了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89.
我有一个曾经很颓废,别人怎么劝告怎么开导也不管用的朋友,老是觉得生活处处跟他作对。几天前我俩在路上不期而遇。他简直换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既诧异不已又着实替他高兴。朋友给我讲了他和一只小鸽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90.
"五四"文学包括"五四"剧作中"爱与死"模式的书写,侧重于表现对生命的颓废感受和对爱与美的执著追求,其中带有明显的现代颓废唯美主义文学形式移植和意义嫁接的痕迹,同时也不乏西方感伤浪漫主义传统的参与因素,但是,其内在的反叛立场和唯美取向最终仍然受制于现实情境下新文学作者独特的精神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