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0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7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32篇
理论方法论   259篇
综合类   3715篇
社会学   19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王梦悦 《老年人》2014,(11):18-19
正2014年8月2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我国翻译家许渊冲被"国际译联"授予"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因为身体原因,许渊冲没有前去领奖,而是笑着回答了众人的祝贺:"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相似文献   
62.
骆远 《老年世界》2014,(6):43-43
一、茶与诗词 早期的文化常以酒助兴。从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浆”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均为酒诗。酒诗常常是天下地上,玄想联篇,与现实却无干碍。恰恰在这时,茶加入了文人列。茶,也从此走上诗坛。左思写出了我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娇女诗》。这首诗,写的是民间小事,写两个小女儿吹嘘对鼎,烹茶自吃的妙趣。题材虽不重大,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娇女饮茶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透出一派活泼的生机。  相似文献   
63.
周红华 《职业》2014,(30):83-83
笔者结合青田石雕技艺的特点,借助古典诗词的教学,通过对诗词中色彩、意境、典故的讲解,深化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学生的诗意。  相似文献   
64.
65.
中国古代诗歌与都市有着密切关系,但其研究却受到忽略,一方面,研究者受到观念遮蔽,以市井文学偏概都市文学;另一方面,也有其实际困难,都市文化心态角度的选取为古代都市诗歌研究一个可行策略,在还原古代都市本质的基础上,有可能从政治性本质、农业文明背景和商业文化三个方面对古代都市诗歌及都市文化心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6.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67.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的兴盛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中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唐诗中关于孙吴之孙策、孙权、周瑜、鲁肃、甘宁、陆逊等人的典故,研究当时之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68.
文学文本的"误读"接受之成因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贵 《社会科学》2002,(11):73-76
“误读”接受是文学解读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读者解读文本 ,探寻文本意义内蕴的本真 ,或有意深文周纳、曲解文意 ,别有所解 ;或虽有超越文本本事本旨 ,但细细辨绎 ,又往往与作品的意蕴暗合。本文从分析“误读”的成因入手 ,试图阐明“误读”的审美价值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