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7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692篇
社会学   95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常勇强 《安家》2009,(5X):56-57
<正>确切来讲,小阳春一词指的是农历十月,有"十月小阳春"的说法,在阳春三月提出这样的比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此番楼市的回暖是难以持久的,无怪乎该词一  相似文献   
32.
华北地区的各种民间祭祀仪式中常包含有点灯花的活动,有时它也是一种独立的祭祀活动.其基本功能在于,它能除凶解净,祓除不祥.  相似文献   
3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领导干部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段时间,一些地方官员不是沉下身子干实事,而是急于出彩造声势。比如:热衷于圈地造城,大兴土木,建造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绮丽的商场、漂亮气派的标志性建筑;大量种植奇花异草,移栽大树名树古树,不惜砍掉市民钟爱  相似文献   
34.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5.
饮酒之风:存在与虚无(之一) 一 比服药之风更源远流长、更让人喜闻乐见、更能彰显魏晋风度的,当然就是饮酒之风了。这种风气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流行,而且,就酒的品牌之多、产量之富、消费群体之密集而言,今天的饮酒之风可能比古代更甚。但,同是饮酒,今人对酒文化的贡献实在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36.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7.
《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三大杂志和《湖南出土铜镜图录》、《浙江出土铜镜》等书刊上有较多汉代江南的铜镜资料。汉代江南有发达的铜镜制造文化。固着在铜镜上的花纹、铭文展示了汉代江南人的各种信仰和社会风俗。汉代江南铜镜文化与中原铜镜文化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8.
风俗视角与《诗经》的还原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元英 《唐都学刊》2001,17(4):64-66
《诗经》因为被罩以神圣的光环而掩盖了它的原貌,也蒙受了种种附会和曲解。从风俗视角可以梳理出《诗经》文化背景的两个重要特征“诗以言志”的习尚和“礼乐救化”的传统,有助于对《诗经》的还原阐释,风俗视角还能使读者领略到《诗经》所展示的鲜活多彩的风俗画卷,感受“天籁之音”的艺术魅力,有利于《诗经》去圣返俗。  相似文献   
39.
作为通使之官的"行人"和诸侯襄助之官的"相",凭籍其对礼义的精通、对国内外事务的熟悉和形势的洞见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诸侯聘礼宾主用诗言志的交流过程中,或代诸侯、或襄助诸侯赋诗言志,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诗以言志"这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达到出使和感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先王制礼论"是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论述。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荀子在其理论体系中,不仅回答了"先王制礼"的可能性,而且还阐述了"先王制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王制礼论"与"性恶论"、"明分使群说"、"化性起伪说"以及"礼有三本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荀子极富特色的礼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