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1篇 |
劳动科学 | 38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85篇 |
人口学 | 18篇 |
丛书文集 | 399篇 |
理论方法论 | 247篇 |
综合类 | 1014篇 |
社会学 | 420篇 |
统计学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202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228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共产国际对外政策是国际关系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共产国际于1935年发生的重大政策改变为例,即共产国际一改对社会民主党的敌视态度,并且作出联合社会民主党等进步力量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来阐释此政策改变过程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及其作用途径.本文认为,1935年共产国际的政策转变是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民主党力量迅速增长的国际背景下,以苏联国内政治斗争造成的国家实力下降以及苏共针对法西斯作出的威胁评估为基础,并受到斯大林个人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叶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
香港英占初期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英文报纸--<华友西报>从1842至1860年间在香港出版,为研究此段历史提供了新史料与新视角.主要表现为:一、早期数次官民争执事件,它们包括"人头税"风波、英人人广州城、土地管业期;二、<华友西报>与香港史研究的开展;三、<华友西报>与香港英占初期的诽谤案,如黄墨洲交通海盗案、威廉坚控告案等. 相似文献
63.
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心理机制,而社会认同是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国家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形式,是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历史与现实的一些因素导致香港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尚未达到理想状况,因此,有必要排除那些构成香港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的障碍因素,探寻构建他们的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4.
值此香港回归在即之日,对香港归国机遇予以回顾,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香港回归机遇的历史回顾》一文即论述了在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百余年间,中国有三次收回其主权的机会。第一次是在1943年“中英新约”签订之时,第二次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第三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两次由于国民党政府屈从美英压力,斗争不够坚决而未能抓住机遇。最后一次中国共产党既没有在1949年贸然以武力收复,又没有错过1997年的契机,而是在坚持对整个香港地区拥有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发挥其对中国大陆的积极作用,最终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通过谈判,解决了中英之间这桩历史悬案。这一历史功勋将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65.
香港问题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在1979至1982年间,尽管英国政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连续抛出了所谓的新界租约“续约”、“难民”等问题,试图阻挠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终遭失败。“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66.
孙晓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47-50
基于锁模理论对大陆与香港经济周期同步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自从1990年以来,大陆与香港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相关系数来看,一直都是强相关,而且两地区之间的波动频率也达到了高度一致。其次以两地区的贸易往来数据为例,得知贸易往来是两地区经济周期同步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高斯-牛顿迭代法证明了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非线性的关系,说明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是一种属于锁模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67.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6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长期发展,导致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矛盾有着特殊的性质,即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对于这种新的矛盾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以避免矛盾性质的转化。政府只有高度重视并能正确地解决这一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本文紧密结合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运用政治组织结构理论,分析了“三个代表”的超越式代表特征,并从理论、实践上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性的关系,认为“三个代表”真正全面地实现要求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坚持阶级先进性,这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惟一党性基础和根据;最后作者从分析社会民主党现象入手,提出在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环境条件下党要重视大群众基础,并论证了党增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0.
王光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09-封三
作者认为中国新诗脱离传统的轨道,本身便是由于"城市之光"的激活,但长期以来,城市并没有支配中国诗人的想像力.当代香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点不足.从"望乡"到"望城",从抒写"乡愁"到表现"城愁",香港的城市诗歌走过了一段从浪漫诗歌到现实诗歌再到诗歌现实的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