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1篇
  免费   45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管理学   631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162篇
人才学   195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6229篇
理论方法论   1014篇
综合类   7776篇
社会学   546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413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481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477篇
  2014年   949篇
  2013年   893篇
  2012年   1329篇
  2011年   1473篇
  2010年   1194篇
  2009年   1097篇
  2008年   1228篇
  2007年   875篇
  2006年   729篇
  2005年   604篇
  2004年   626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476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295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蕴涵浓厚的人学精神,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理想突出表达了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盼,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因而具有旺盛的历史活力。在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中,我们应当把握好学科建设的方向,坚持理论的务实品格,在关注人生、贴近审美实践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92.
论述了 2 1世纪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9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新世纪开始不久的时候,认真回顾与审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评述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4.
9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两大后现代性的特征,即拒斥形而上学和辩证批判的方法。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关注人类现实生活,主张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但并不反对主体的存在;它立足社会实践,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建立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并不是建立一个主客不分的混沌世界。  相似文献   
96.
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是党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志。江泽民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的学风建设根本途径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实质 ,而创新精神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97.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科学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是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如果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任意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其后果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不仅应该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 ,而且也应该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98.
99.
宋银桂 《船山学刊》2004,(4):191-194,137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起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深层的原因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颇多契合,这种契合不仅导致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