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54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管理学   727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176篇
人才学   19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6639篇
理论方法论   1065篇
综合类   8502篇
社会学   633篇
统计学   43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92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527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508篇
  2014年   1003篇
  2013年   938篇
  2012年   1389篇
  2011年   1666篇
  2010年   1244篇
  2009年   1158篇
  2008年   1364篇
  2007年   943篇
  2006年   799篇
  2005年   654篇
  2004年   686篇
  2003年   652篇
  2002年   544篇
  2001年   538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延安整风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教条主义束缚,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更好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创造性的结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现实需要,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运用到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有力武器。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期不断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两点本质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33.
如何继承“孝道”使之有益于当中国的老龄问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原政协主席李瑞环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国际第二届儒学大会上,非常明确的提出:“儒学博大精深……构成  相似文献   
13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 ,他们总是紧跟历史潮流的推进 ,及时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等观点 ;列宁、毛泽东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就这样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135.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个理论品质的理论基础。实践与理论的矛盾运动、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创造崭新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都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主题,随着所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显示出阶段性来。19世纪中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性转变,竖立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以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转变,从而竖立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竖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  相似文献   
138.
詹明信的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融入到后现代理论话语中,而这一点恰好是经典理论与后现代状态的理论困境之所在.其中总体性问题是他与许多后现代理论家的最大分歧.本文就这一问题对其基本叙事理论的根基进行分析,以探讨总体性观点在当代理论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9.
从哲学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上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基础没有变 ,是当代不可逾越的哲学。对待现代西方哲学要采取扬弃、对话和借鉴的态度 ,从而促进哲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关注中国现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又要与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