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1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管理学   627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50篇
人才学   16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6141篇
理论方法论   983篇
综合类   7625篇
社会学   531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410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381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345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947篇
  2013年   891篇
  2012年   1328篇
  2011年   1472篇
  2010年   1188篇
  2009年   1088篇
  2008年   1233篇
  2007年   888篇
  2006年   726篇
  2005年   602篇
  2004年   610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476篇
  2001年   433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是在我党的历史上首次使用“创新实践”这一概念,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实践特征。在当今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了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主题。因此,在哲学上研究创新问题,提出“创新实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实践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创新,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持久生命力,使其成为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精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92.
意识形态有虚假和科学之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往的学者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 ,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点去理解其所起的革命批判和制度辩护功能。似乎这方面的工作理应由专门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去做 ,而专门搞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大多从哲学本身的角度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却很少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去阐述 ,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功能研究的理论空场。本文尝试通过与旧意识形态的比较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  相似文献   
993.
杨耕 《文史哲》2003,3(4):80-85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在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 :一是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派生出来的。利奥塔和哈贝马斯认为 ,后现代主义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重写”、“重振”现代性。某些西方哲学家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关联 ,因此 ,有“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 ,也不存在所谓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二者的关系的确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94.
在美国报纸的叙事结构里,在华跨国公司由于通过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逐,造成环境殖民,污染公共资源、威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引发城乡等国内、国际环境正义的二元结构对立。这里的二元对立反映出美国报纸话语里对在华跨国公司污染问题的形成主张及其倡导的解决问题的环境正义框架。这些观点是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美国报纸话语分析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5.
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受到军国主义的打压而陷入沉寂。战后,法社会学的辩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法律解释的讨论加快了研究步伐,而对现代法问题的讨论使其迈向学术巅峰。然而,暗含的缺陷和社会矛盾的缓解使其到达“学术山顶”后迅速滑落谷底,至今未见起色。通过对学术辩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学科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对日本国情的理解有误。尽管结果令人唏嘘,但从中亦能得到些许对中国特色法学发展的启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应当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问题;第二,法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三,法学研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  相似文献   
996.
《江汉论坛》2007,(7):144
严书翰,1950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91年7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马列·科社评审组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997.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是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98.
尽管制度上的法西斯主义已经消灭,但是今天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中叶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所开创的对法西斯主义研究的多重维度有待于我们进行细致的整理.本文力图结合其四个代表人物,立足于原著,通过他们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勾勒出三种不同的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的模式即:制度批判、心理批判和社会关系批判.  相似文献   
99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正式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而写入了党章。与此同时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在十六大明确提出 ,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上升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 ,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三个文明”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科学分析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  相似文献   
1000.
围绕马克思的当代性问题展开讨论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无根性”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 ,学术界出现了“移心式”的重建与“溯源式”的开新两大走势 ,或者说涌现出了“理论重建”、“话语重释”与“语境回归”这三种有影响的研究思路。文章认为 ,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不是一个维度能够解决的 ,而是需要多维的研究角度相结合才可能完成。关键是不能把历史地理解马克思与当代性地解释马克思、“移心式”地重建与“溯源式”地开新这些途径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