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30篇
  免费   1023篇
  国内免费   289篇
管理学   3694篇
劳动科学   297篇
民族学   680篇
人才学   879篇
人口学   257篇
丛书文集   13553篇
理论方法论   2637篇
综合类   23732篇
社会学   3655篇
统计学   658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316篇
  2023年   836篇
  2022年   858篇
  2021年   1028篇
  2020年   1057篇
  2019年   833篇
  2018年   409篇
  2017年   679篇
  2016年   741篇
  2015年   1337篇
  2014年   2691篇
  2013年   2355篇
  2012年   2654篇
  2011年   3529篇
  2010年   3504篇
  2009年   3569篇
  2008年   4563篇
  2007年   3533篇
  2006年   3042篇
  2005年   2679篇
  2004年   2225篇
  2003年   1870篇
  2002年   1633篇
  2001年   1439篇
  2000年   898篇
  1999年   549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马克思的机器观与资产阶级的机器观有本质区别。马克思澄清了资本机器观的含义,即它是资本社会关系强加给现代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机器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虚假世界观。马克思对资本机器观进行了双重诊断:一方面,就哲学性质而言,资本机器观是资本启蒙的世界观,是现代私有财产或资本运动的必然产物,体现为一种资本控制社会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自动化模型的方式深嵌至社会领域,以意识形态形式建构起一整套世界观结构,完成了"机器-权力的互动构型论"。另一方面,资本机器观需要通过经济学加以剖析,才能真正呈现出机器本身不仅是一种物态的存在,还是负载着资本剥削合理性的特殊意识内容。马克思对机器观的双重诊断表明,机器只是人类解放的一个物质环节,因此需要超越资本才能超越资本机器观。  相似文献   
43.
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立或差异论的语境下,有关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学术思想关系研究体现为观点不一甚至相互对立,没有合理阐明并评价二者的真实关系。秉持思想史研究态度,借助细致的文本比较可以发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方面领先于马克思,促进并推动了后者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马克思则在哲学高度优于恩格斯,应当在哲学逻辑和经济学批判逻辑相互作用的视域中来理解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及与恩格斯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差异中共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黑格尔-马克思问题"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关键线索。该问题的核心内涵是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问题,黑格尔首先洞见到了市民社会的反伦理倾向,并把它看作现代社会的根本难题。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分两步对该问题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先通过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明确断定市民社会并不同时具有伦理功能,而只有反伦理倾向;接着,又通过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析,在阶级统治的理论框架之下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通过把市民社会概念转化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的判断转化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趋势的断定,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的发展模式注定无法持存。从"黑格尔-马克思问题"出发来具体阐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刘新文 《文史哲》2020,(6):41-50+163
王浩在评价金岳霖学术生涯时,曾经设想过一个研究计划但是没有实行,该计划实以"逻辑基础问题"为主线。金岳霖把自己庞大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归结为逻辑,但是在为逻辑建立基础的时候,遇到了"逻辑中心困境"。在晚年的哲学工作中,他接续自己早期关于逻辑基础问题的研究,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的逻辑来说太大,从而集中讨论了推论的基础问题,把推论建基在"思维的可能"和"历史的事实"之中。如果推论是逻辑的核心,那么,他的这个论题可以视为对逻辑基础问题的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这个回答走出了他早期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既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分别,也体现出"以哲学作为一项思想上的武器,为当前国家的需要直接服务"和"以哲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直接间接为中国在国际哲学领域内争取较高的地位"的结合。  相似文献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