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15篇
  免费   1023篇
  国内免费   289篇
管理学   3692篇
劳动科学   297篇
民族学   680篇
人才学   879篇
人口学   257篇
丛书文集   13546篇
理论方法论   2634篇
综合类   23729篇
社会学   3655篇
统计学   658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02篇
  2023年   836篇
  2022年   858篇
  2021年   1028篇
  2020年   1057篇
  2019年   833篇
  2018年   409篇
  2017年   679篇
  2016年   741篇
  2015年   1337篇
  2014年   2691篇
  2013年   2355篇
  2012年   2654篇
  2011年   3529篇
  2010年   3504篇
  2009年   3569篇
  2008年   4563篇
  2007年   3533篇
  2006年   3042篇
  2005年   2679篇
  2004年   2225篇
  2003年   1870篇
  2002年   1633篇
  2001年   1439篇
  2000年   898篇
  1999年   549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傅其林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19-131+159-160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历程进程中的突出成绩,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理论制度性的定位与规范。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文本,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推进。它从文学观念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话语范畴的阐释到中国文学经验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文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历史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机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丁浩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97-102+96+158
鲍曼基于特定的构思视角,通过对"人的解放"与批判理论、个体化之间共生关系的共时性反思,以及对历史进程中"人的解放"的历时性思考,呈现出对"人的解放"的双重构思路径。为了说明构思路径在面向现代性进程时的合法性,鲍曼以"理性解放"为轴心,从不同维度对双重构思路径进行理论上的自我辩护。鲍曼的自我辩护表明关于"人的解放"构思拘泥于"理性的个体"的同质性、虚假性之中,使得人无法在既定的社会历史中实现自身,其实质是"人的解放"的理论抽象。以马克思劳动解放的双重内涵对鲍曼的抽象构思进行原则性判定,可以发现鲍曼对"人的解放"的构思脱离于历史实体性内容,难以在现实性上获得成立。  相似文献   
55.
马拥军 《东岳论丛》2020,(11):164-174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视为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从"知道"一个人的自由到"知道"部分人的自由再到"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精神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批判了那种把自由视为纵情任性即"我想怎样就怎样"的观点,认为那纯粹是幻想,即使是动物也不能纵情任性,而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除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社会规律包括道德、法律等等文化精神的制约。只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活的人才谈得上"自由"。马克思把黑格尔所批判过的自由历史称为"野猪的自由历史",认为它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会存在;把黑格尔所赞成的自由历史称为想象的自由历史,认为它把人变成了唯灵论的存在物。真正的自由是整个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人的精神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与此相应,真正的自由历史只能是为个性自由奠定基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史。  相似文献   
56.
崔禄春 《东岳论丛》2020,(8):143-149+192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理论形成的起点。研究理论起点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认同。当前,思想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问题,观点不一。本文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理论主题、时间界定,以及主要创立者习近平个人思想发展历程等因素,把党的十八大确立为该思想形成的理论起点。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浙江等习近平地方领导工作实践时期,是该思想形成确立的准备期或萌发期。  相似文献   
57.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当代中国的充分体现。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把造福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8.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和社会的关系做出唯物史观阐释,将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之中,明确了社会发展是人以自身力量不断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过程,历史地规定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遵循人民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人民立场便内化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政治品格,凸显了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归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最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又着眼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变化的需要,正是中国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中的"人民性"推向更高阶段的理论自觉,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正义思想业已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马克思的"正义产业"论域广泛。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涵摄了两个相关的命题:一个是有关"超越正义"理想何以可能的价值判断,另一个是有关"超越正义"社会何以可能的实践判断。当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妮丝·赫勒的理论旨在阐明她与马克思之间的学术关联,她同样推崇"超越正义"观,但是她以微观范式构建了有别于马克思的"日常生活"的正义范式。赫勒的正义思想与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产生了直接交锋。赫勒严重误读了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正义观,她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批判是不成功的,所以进一步拉大了他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距离。  相似文献   
60.
朱建伟  徐军 《理论界》2020,(12):16-23
马克思人民性思想是在批判吸收多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引起马克思对人和人类的关注;启蒙思想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权与自由一度使青年马克思成为启蒙的追随者,开始进入探求人民性的实践领域;费尔巴哈帮助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入现实的人;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扬弃使得马克思在重新发现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中发现历史的真正主体——人民。马克思通过对上述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书写出一幅人民至上的画卷,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找到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