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42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55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948篇
社会学   140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梳理近百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丸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杜赫、颜率、周最、史舍、韩庆、宫他、游腾、齐明、马犯等二周君臣的重要历史作用,魏国人张仪、楚国人景翠、东周国人苏秦等战国重要人物与二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2.
海外华人的网络写作越来越普遍,大多以非功利的"民间"立场、"性灵性"写作特点与多元文化视角独树一帜。网名"寒胭"者写作中对家国文化传承、城市现代化进程、人性变异与现代人精神实质的追溯与揭示颇具代表性,其感伤情结、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体现于哀国、殇城、感人、忧世四个方面。此类写作的意义在于,当一个民族身为"弱国"的历史未过百年,被强势文化浸濡的现状尚在延续,物质的发展建构在一定道德文明代价的付出之上,而多数人已在现代化进程中麻痹自满时,作为愈是远离而乡情愈重的海外儿女,他们的民族危机意识对"人的存在"与"现代化"真正涵义的质询与考辨,无论是对于祖国民族道德传承,还是精神物质文明建构,均有着弥足轻重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任何社会,都需要进行语言地位规划,确定社会通行语与通行文字.语言地位规划一般是由政府领导的,但是,中国古代语言地位规划的实现具有多元性特点:只有在改朝换代或统治民族发生变换的时期,政府在语言规划中的地位才会凸显出来;常规时期的语言地位规划,往往不是通过政府的语言文字政策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政府对经学的提倡间接实现的.经学的提倡实现了社会书面语的规划,同时也确立了社会通行文字的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44.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法律制度多循魏晋,但当时一些有为君主为了适应特殊情势的需要,在取舍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在行政、刑事、民事、经济、婚姻、司法等制度方面均有所建树,从而使十六国时期的法制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45.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雨蔚 《民族论坛》2006,(5):27-28
在毛乌素大沙漠的南缘,陕北靖边县北端无定河上游支流红柳河北岸,曾经倚天耸立过一座赫赫有名的古城。它,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高原建立的大夏国的京都--统万城;它,就是唐诗宋词中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沙头牧马孤雁飞、风沙满眼堪断魂之塞外;它,就是曾经西风萧萧、旌旗猎猎、刀剑纵横、烽火连天之古战场;它,就是强弩、硬弓、铁马、胡笳、羌笛、日中鸣镝、夜半刁斗之匈奴民族最后的绝唱;它,就是热血男儿横刀立马、马革裹尸、大小千战、皓首封侯、纪功凌烟之建功立业之地。  相似文献   
47.
该文对1986年和2007年洛阳市涧西区和吉利区出土的两座时代为公元3—4世纪的墓葬进行了重新探讨。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该文认为这是两座带有鲜卑文化特征并兼有中原文化因素的墓葬。从这两座墓葬包含的文化信息中可以探知公元3—4世纪时期草原民族在中原的活动足迹,以及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48.
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阶段,外国传教士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国先后举办过中西学院和中西女塾,并创办了《万国公报》。在办学和办报的活动中,他宣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创办近代教育事业的意义,主张选派留学生,建议设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体制。林乐知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铁骊族称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唐朝置铁利部,渤海置铁利府,辽朝置铁骊国,民国置铁骊县,新中国成立后置铁力县,后改铁力市。铁利、铁骊、铁力等不同称谓,都是铁骊(利)人以农业经济为主,从事耒耜耕、耦耕、犁耕的文化遗存。“利”是“犁”的古文,“力”与“丽”通,“力”一人一耒耕地,“丽”两人两耒耕地,“骊”是“犁耕”时代的写照。今铁力地区,各族人民自古就以农耕经济为主,兼渔猎经济。今铁力市及其周围地方,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唐代铁利部、辽代铁骊国中心位置,是铁骊族居住之地。  相似文献   
50.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