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7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1157篇
理论方法论   134篇
综合类   2301篇
社会学   14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872.
873.
现今有许多学生觉得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老师也认为不适合教学,因此提出要将鲁迅的作品剔出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874.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史学家顾颉刚曾与鲁迅共事,并产生恩怨纠葛,自然在被访问之列.在接受访问及与注释者的通信中,顾颉刚以平和坦荡之心,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在自家日记中,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围绕《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的明与暗、思想的显与隐、文本的表与里之间,折射出顾颉刚微妙的政治和文化感受,这成为考察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一个突出个案.  相似文献   
875.
本文对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中有关礼乐文化的论述作了疏理和阐释,并与先秦其它儒家著作进行比较,以揭示这些思想观点的价值和意义。全文主要从礼乐的产生、礼乐制度的发生过程、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与仁德、刑法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等几个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876.
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鲁迅与吴宓、陈西滢、梁实秋等 人的交锋,实质上是20世纪初两种社会思潮的交锋。我们只有把这种交锋放到社会大转型 时期特定的背景中去考察,才能做出公正的评判。我们不仅要看到交锋双方对立的一面,更 要看到双方内在的一致性。这样便为我们重新观照20世纪初的文学论争,特别是重新解读 鲁、吴交锋的意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77.
近十年来 ,学术界对鲁迅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诸国文化的比较研究 ,具有鲜明的特点 :研究重心由以往的与俄苏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 ,由与古典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 ,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与现代作家的比较转移 ,由具体文本比较向作家整体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比较转移 ,研究主体则由中老年学者向中青年学者转移。  相似文献   
878.
我国《著作权法》第27条"许可使用合同和转让合同中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转让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另一方当事人’不得行使",这是著作法条文中为数不多不吝笔墨提到著作使用人的条文。著作权法平衡著作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社会公共利益是所有私人权益的总和。我国《著作权法》自1990年9月7日制定以来,以著作权保护为中心,仅有很少的条文是以限制权利、抗辩或例外的方式保留使用人权益。要了解著作使用人在著作权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应同时考量消极与积极两种类型的著作使用人。从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和公共利益角度、平衡激励与使用关系角度及经济学角度考察著作使用人权益的正当性,结合我国和美国的判例来完善著作使用人制度中尤为重要的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879.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造和批评的源头。受到基督教影响、改写《圣经》题材的中国(男女)作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制度——有所体验的人,人数较少;另一类人则对基督教持有消极负面的印象,人数众多。令人遗憾的是,从知识分子的交流与理解来看,《新约》缺少一种与"雅各的梯子"类似的神话,作为传教士来自的国度与传播福音的国度之间沟通的桥梁。神话之"梯"的搭建往往依赖于一套比较简单的方法,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梯"的建造则不可避免地要复杂得多,我们应根据"彼此"不同的文化体系与结构,建立在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互相接纳,彼此尊重,通情达理,明辨审视。  相似文献   
880.
在文学革命的实践化进程中,鲁迅的创作以及文学主张不仅丰富了文学革命的历史内涵,而且直接呼应了后续展开的革命文学的呼声。在鲁迅那里,"革命文学"是"革命人"的文学,其实质正是对五四"文学是人学"命题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革命文学是革命人的文学"逻辑地符合"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纵深推进。鲁迅将革命视为一种有所作为的事业,革命是寄托鲁迅现实愿望诉求的一个明确指向,而文学则是鲁迅参与现实斗争的形式媒介,也是表达其民族使命感所凭藉的重要手段。鲁迅坚执的"革命文学"理念正是对五四文学总命题的深化,其文学创作则构成"文学是人学"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