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7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1144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2291篇
社会学   14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兴禄 《天府新论》2004,(Z2):228-229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帜和主将.他在小说创作中,对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予以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愚民性、"吃人"及腐化力给予了尖锐的抨击.我们应对鲁迅在文化战线上的功绩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充分肯定其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从"梦"入手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可以看到作为"醒者",鲁迅比较清醒深刻,他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艺术世界,又亲自将这层迷人的面纱揭开,使我们不致沉醉其中.作为"醉者",汪曾祺至善至美的创作追求使他的创作缺乏应有的理智,他用诗意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故乡美好的人和事,沉醉在梦中不愿醒来,作品缺少理性穿透力.两者童年视角小说创作所达到的美学境界也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的真正本质恰恰在于其呈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鲜活意义,使人们获得了真善美所给予的力量.  相似文献   
993.
鲁迅·"绍兴师爷"·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陈源技穷,以"绍兴师爷"对鲁迅作人身攻击.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学者论及此事,然持论与陈源相似,鲁迅研究由此呈现了一个怪圈跨越了两个世纪,关于鲁迅与绍兴师爷之话题,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陈源那里.文章认为,鲁迅与绍兴师爷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混淆.但在思维方式、文字表达,乃至某些性格表征上,又确有相似之处,其原因并非是鲁迅"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都植根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越文化的某些"基因",决定了二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994.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鲁迅、陈独秀三位思想启蒙者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问题时,发现了"人"在变革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可是中国国民从来都没有争得做社会主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分别从道德、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立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上世纪初被"五四"新文化旗手鲁迅译介到中国后,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一批进步作家,而且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尊崇和热爱。世纪之交,当中国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巨变的时期,芥川龙之介再一次受到中国学界和读者的关注,这其中的认知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996.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不应过多地注目于章太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把他所处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对峙的世界性的历史语境,纳入研究视野。鲁迅当时的价值取向,是科学与人文两者共容互动、互不偏倚;最终指向是"立人"。欲"立人",一需"内曜",使人之内心通明洞悉,去"物质"、"众数"两大"偏至";二需"心声",使人远离伪诈,破"伪士"之"恶声"。鲁迅思想的超前性,在于对"人"这一族类整体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在于对"唯知识(科学)之崇"及"唯物极端"的警觉和批判。  相似文献   
998.
鲁迅、胡适对李伯元人格与创作的误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所创“谴责小说”概念是以李伯元及其《官场现形记》为典范概括、推广而成的小说史概念,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包含着对作者人格及创作的双重贬义。其发生论依据三项事实判断,但这三项事实判断都不合事实,而属误解。其误解经代代承袭,遮蔽了晚清小说固有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999.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其内涵 ,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宗教观是鲁迅“尊个性而张精神”内涵的延伸和发展。崇尚科学但又不偏废宗教 ,是鲁迅“立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体论上鲁迅认定宗教乃“形上之需求” ,在价值论上他又主张“信之失当 ,而嘲之则大惑”和“迷信可存 ,伪士当去”这样理性而又惊世骇俗的观点 ,这对于当今“沉于物 ,溺于德”的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鲁迅的启蒙观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境遇独创出来的原创性思想体系。它围绕着国民性与人性两个思想维度展开,前者是针对国民精神状态而进行的文化重建的启蒙实践;后者则深入到人性重建的内在根基,既为前者提供价值重建的理性原则与基本依据,同时又体现出其哲学底蕴与形而上层面的本体论意义。鲁迅启蒙观既强调个体主体性及自由选择的重大价值,又极为看重信仰与意志的力量。自由意志在鲁迅启蒙观的思想框架之中,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即被置于从非理性原欲状态过渡到理性信仰的逻辑链条之中:向上它意味着人性的提升与再塑造,向下则意味着对人性原生态的批判和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