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33篇
丛书文集   1005篇
理论方法论   160篇
综合类   3228篇
社会学   17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陈凯歌执导的影片不仅具有精心铸造的叙事话语、声画语言和个性风格韵味,并且运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反思传统文化和人性,完成影片意象美的创造,体现出主创者在电影创新与审美追求上的起步、腾跃与求索。  相似文献   
42.
43.
梁向阳 《唐都学刊》2001,17(2):98-101
"羊"是刘成章自我形象的意象符号,也是其眷恋陕北的象征.在这个中心纽结下,作家一方面以陕北风情为散文创作展开的原点,另一方面通过诗意化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44.
城市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决定着城市的命运,也影响着城市空间意象与心理想象的建构.近代北京在国都南迁后改称北平,面临着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问题,城市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的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作为城市旅游手册的系列北平"指南"与各种文学书写中,北平由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都转变为以保存传统为要务的故都,北平的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亦由对城市现代化的向往转为寻求文化之维,最终将北平建构为一个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45.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6.
陶渊明精心于诗歌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从而跻身于中国古代大诗人之列。通过 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酒的意象在陶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展示了诗人生活 的全部底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47.
朱志荣 《社会科学》2022,(2):186-192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48.
49.
旗鼓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意象.文学是文化的审美映现,文化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审美升华为文学意象.旗鼓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经》中旗鼓意象的审美意蕴.《诗经》中旗帜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出行场面的渲染,对盛大军威和战斗豪情的渲染.《诗经》中鼓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经常作为祭祀场景的重要元素出现,用...  相似文献   
50.
文章是对岩彩画《云来云去》系列创作所作的理论性思考。分析了从自然形态到意象形态,从客观色彩到主观色彩,从工艺制作到气韵生动,从生活写生到艺术创作的转变;梳理了创作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思考了从偏重于自然主义的写生状态转变为主体个性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审美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