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9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94篇 |
社会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季俊峰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5,7(3):80-82
审父始终是张炜作品的一个隐蔽主题。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指出审父主题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202.
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一个显著标志,新民的塑形通过作为修辞的父子冲突叙事,先后经历了召唤新青年、想像革命者、再造新农民的话语转换与历史变迁.由于“新民”概念命题深受晚清以降不断革命的时代语境的影响规约,现代中国文学对于新民的意识形态表达,一方面明显表现出五四知识精英与左翼政治精英文化心理与艺术旨趣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坐实了左翼小说革命叙事模式的客观存在与后世影响.这种将父子冲突叙事当作思想或政治启蒙话语的表现形式,从而参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个人主体的双重想像,深刻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重内容轻形式、重教化轻审美的典型特征与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203.
雅尼人父子连名制谱系“子”是研究雅尼人历史的脉络。作者通过对雅尼人父子连名制的研究,考证出雅尼人从“松咪”开始至今约经历70余代。这一新的发现改变了传统上认为雅尼人从“松咪窝”迄今有50多代的认识,把雅尼人的历史上推了300多年。 相似文献
204.
杜红亮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7-18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折时期.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不仅重视文学创作,而且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对文学施加影响,催生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审美风范,实现了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205.
梁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21-25
将《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理解为“(櫽)栝”之(櫽),解释为纠正,既没有文字的根据,也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实际,是不能成立的.破解“父子互隐”章的关键是在“直在其中”一句的“直”字,而不是“隐”字.上博简《内礼》“隐而任之,如从己起”有助于理解在父母不接受谏诤时,儒家化解道义与亲情矛盾的态度.儒家鼓励子女替父母承担过错,但并不主张将其公之于众,使父母蒙羞受辱.研究儒家思想,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古人. 相似文献
206.
发端于周人的宗法社会实践的中国古代伦理不仅打上鲜明的"家伦理"的烙印,而且在这种家本主义的伦理的发展史上,在"父子伦理"作为强势话语的同时,始终还存在着"父子伦理"与"夫妇伦理"孰为"元伦理"的理论之争.这一"元伦理"之争,使中国古人伦理观较之西人的单维的"男性伦理"或"无性伦理",以其对两性之际的深涉和包举而更具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又以其对伦理中的生命维度的积极观照,为我们现代人类克服其愈演愈烈的身心分裂的"伦理唯心主义"的困境和重返人类伦理中固有的"生命对话"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路引. 相似文献
207.
赵宏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6):29-33,118
关于"孝"的论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集中分析了儒家有关"孝生"的一些说法,其中涉及养亲、敬亲的几个基本环节,包括对双亲物质上的供养与精神上的敬顺,以及孝子事亲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分析了孔孟与荀子在从父与从义之间,孰者更为优先的问题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进而指出儒家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义两种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其立场是如何的游移不定。最后,该文从生命保存与生命延续的角度说明了儒家独特的"孝生"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