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43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在油菜——水稻两熟制田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土壤耕作试验,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田间耕层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氮、磷、钾含量及作物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多季连续少免耕会降低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22.
适当深耕。土壤中的矿物质所含作物需要养分大都呈不溶解形态,必须通过适当翻犁耕作层,晒土和冻垡,加速风化,才能把营养元素释放出来,为作物所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23.
“油莎豆”是高产高效的油粒作物,是农民快速致富的可靠门路,种1亩油莎豆相当于种5亩花生的收入,油莎豆易种易管,适应性强不择土壤,4-7月可随时播种,为产1000-1500公斤,如售种亩收入上万元。油莎豆可生吃、炒食、烧菜、榨油等,营养丰富,味美香甜,  相似文献   
224.
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隐性饥饿经济有效的方式,有利于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推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但作为新型农产品,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研究相对欠缺。为了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做出系统性评价,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内涵、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3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进一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发现技术功效、膳食结构、农户采用率、消费者接受度、开展和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聚焦和剖析现阶段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研究存在的问题,例如缺乏真实消费情景的分析、缺乏客观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未来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研究中,应加强经济效益的次一级分析、增加经济效益事后分析、增加农户采用率研究,加强消费者接受度等角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5.
一、项目区的基本概况 太康县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位于逊母口、板板桥两个镇的17个行政村,中低产田面积4万亩,农业人口2.75万人,低洼易涝面积2.94万亩,作物种植面积7.9万亩,农业总产值5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5582万元.  相似文献   
226.
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与伦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转基因作物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成果,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其潜在风险体现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这两个方面。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伦理评价是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其伦理原则包括福利原则、实质等同原则、遗传稳定性原则和知情选择原则等。   相似文献   
227.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该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学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讨论了该课程的开课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实结合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途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28.
宋吉香 《中国藏学》2023,(3):20-28+210
文章对西藏考古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了粒形、杂草生态、文献记载、生态条件等因素,认为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存在本地种植的可能性;阿里地区出土粟类作物遗存的性质尚且存疑。基于这种粟类作物遗存性质的判断,对西藏粟作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西藏粟类作物最早出现于东部地区,以卡若遗址为代表,4800cal.BP—3600cal.BP为单一的粟作农业时期,3600cal.BP以后麦作农业传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3500cal.BP—3000cal.BP已经形成了麦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并存,且以麦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粟类作物虽然占比不高,但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3000cal.BP以后,雅鲁藏布江中游粟类作物的发现出现缺环,未来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阿里地区粟类作物遗存出现时间较晚,集中于公元2—3世纪,且出土于高规格遗址和墓葬,初步推测当时粟类作物可能仅为少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所享用。雅鲁藏布江中游3500cal.BP—3000cal.BP粟类作物遗存表现出的黍的比例提升的现象,可能与这一时期牧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