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5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102篇 |
社会学 | 5篇 |
统计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统计分析理论,建立黄河流域投资与经济增长、投资和有关收入增长的定量关系,分析了黄河流域近几年水土保持投资对流域经济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给国家和黄河流域各省决策投资的方向和结构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2.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实施,对新时代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动力学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创新和变革理论,立足于全局性与局部性相结合、战略性与战术性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优先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架构了西北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构想,期望以西北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实现西北五省区的高质量发展,并以走廊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西北五省区的生态保护。指出西北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助推黄流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共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果和深度强化国际经济合作的时代要求;同时,西北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也具备良好的区位基础、历史基础、经济基础、样本和模式基础、国际贸易通道基础。新时代西北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明确西北五省区发展的个性定位基础上找到走廊发展的共性目标,在明晰五省区发展的功能区划基础上找准走廊发展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重点经济区、城市群、省会级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对走廊高质量发展的撬动能力,以科学的体制机制建设找准走廊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33.
周代都城发展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开创意义,对后世都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创立的都城营建制度成为后世都城发展的蓝本;它所确立的择中立都原则成为后世建都的主要原则,并直接影响了后世都城的分布格局;它所开创的两极都城发展格局标志着黄河流域政治轴心区的确立. 相似文献
34.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涵养区,精准识别其生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野外调研和相关资料,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现存的生态问题进行识别与诊断,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提升对策。研究显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要加强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保护、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的发展模式;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要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加强退化草地修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要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沿岸绿化工程;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要构建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35.
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行检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运行中存在概念不清、主体单一、标准属性不明,补偿模式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目标、实际不符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进行探索。环境法权结构和现代环境法演进逻辑决定的多元主体参与型生态补偿协议是建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逻辑前提。基于补偿协议,分别从生态补偿的二元划分、明确生态补偿标准和细化生态补偿协议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是建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6.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相似文献
37.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的体认与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该流域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而且对于该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应深刻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在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探寻传承发展村落文化的路径。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活化”分层体系;以创意元素“活化”传统村落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村民为主体,提升村民参与村落文化价值体认与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性,以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振兴。 相似文献
38.
黄河流域经济绿色发展对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创新型城市作为区域创新资源、要素和活动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作者基于黄河流域2007—2017年10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发现:(1)黄河流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两年的滞后期;(2)黄河流域内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变迁、创新环境优化这两条途径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3)流域内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创新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其在流域内所处的区位等特征密切相关;具体为这种影响程度在中游地区城市中最强、下游地区城市中次之、上游则最弱;同时流域内小城市创新型建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比大城市更强。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