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20世纪山东作家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山东作家在继承了齐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精神传统.这种新传统主要表现为文化守成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民间英雄主义.这三种精神特征既是20世纪山东文学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又是齐鲁文化传统在20世纪实现现代转换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42.
张登德 《东岳论丛》2012,33(5):67-72
齐鲁公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省各界联合会的机关报.其关注武昌起义后的山东社会时局变化,报道各地反清起义和督抚表现,评析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及其民主革命思想等等,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这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民主潮流在山东的突出反映.作为传播革命思想和信息的重要载体,该报不仅推动了山东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响应了全国革命形势,对最终推翻清廷统治、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3.
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建  贾振勇 《齐鲁学刊》2000,(3):102-107
先秦时期齐鲁文化具有非官方的正统性、崇德尚仁的道德理想、士“志于道”的古典人文精神等特质。秦代的“焚书坑儒”,使齐鲁文化遭受重创。西汉统治者反拨了秦王朝的文化路线,齐鲁文化开始复兴。今古文经之争使齐鲁儒学取得了在学术界的主流文化地位。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之后,董仲舒的良苦用心未能如愿。儒学的影响固然是扩大了,但齐鲁文化的其他内涵却大大萎缩了。此后,齐鲁儒学逐渐脱离自身的区域文化秉性,走进华夏文化的中枢部位。其原因有四:一是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它在外上的普及性,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强力推行,四是中国文化结构的请主多辅形态。  相似文献   
144.
宋洁 《公关世界》2022,(20):13-14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几年国内专家学者关于“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已经很多,相关研究也逐年递增。2017年,山东省启动了首届“齐鲁工匠”的评选,倾向于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才。2018年至2022年,面向全省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培育认定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是可行的,从这一程度上来讲,对提升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5.
146.
在地方经验的语境中,中国区域文化最重要的是齐鲁伦理文化与江南诗性文化。诗性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江南诗性人文与齐鲁伦理人文既相对立又相联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深层结构原理。没有后者对前者的伦理提升,江南会因缺乏伦理水准而变得越来越轻浮与肤浅;而后者如果没有前者的诗性灌注,也会因丧失弹性而成为一种桎梏人性的枷锁。在当代实践中最令人担心的是:一方面齐鲁伦理人文那种至阳至刚精神在反传统的全球化背景中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是江南诗性人文那种优雅品味在反美学的后现代文化中越来越粗鄙化。在华夏文化建设中,既有承担历史、社会和现实道义职责的铁肩和忠心赤胆,又有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宇宙深情和寄托,才真正符合中国诗性文化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7.
朱仰东  滕桂华 《殷都学刊》2011,32(2):124-128
先秦时期,儒学与齐鲁文化之间同中有异,齐鲁文化内部也各有差别;秦汉之时,儒学在理论与现实方面发生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博士制度设立,理论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开始吸收其他学说加以改造。结果是儒学定为一尊;儒学的新变带来了儒学的繁荣,学儒者西渐,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儒学的新变同时也使得其与齐鲁文化之关系做出了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8.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同文明及文化间对话和交流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因此,我们用超越民族-国家层次的视野,寻找人类真善美的滥觞,把握世界精神的脉动,其实就是在做推动世界和平的工作。不仅如此,正是在挖掘这些思想资源中,我们发现了西方社会所彰显的核心文化元素——人权、自由、民主、法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的齐鲁文化,在其思想资源中同样能找到它们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9.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在“重庆实践”演进中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配套。这形同齐鲁文化对山东,楚文化对湖北.以及粤文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重庆直辖以来,“文化强市”战略正深入推进,而独特、全新的渝派文化呼之欲出。《重庆社会科学》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邀请学者就渝派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渝派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渝派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异同,渝派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建构渝派文化的路径,渝派文化的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建构渝派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50.
论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1,22(2):71-74
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是在山东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措施。地域性的文化形象 ,主要是一个大众文化生态问题。通过优化大众文化生态来提高公众素质 ,创造文化氛围 ,改善社会风气 ,就能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同时 ,借助齐鲁文化形象来增强山东的精神魅力 ,非常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开拓省外市场。这也是一种“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即充分利用文化市场的智力资源开发功能 ,来加快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