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423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图像文化史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文化生产与传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西方图像学研究为各类文学、美术、电影等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持,研究者把图像学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展开了艺术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实践。"十七年"时期的图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必要。通过对现有的"十七年"时期图像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可以展现中国图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西方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22.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学界对焚书坑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方法丰富,成果数量较多,而且学术争鸣与商榷颇多。但同时也存在着创新性欠缺、重复研究以及学术不严谨、主观主义色彩浓厚的现象。今后的研究,应当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研究的视野、方法一定程度地运用到“焚书坑儒”的研究上来,并注意“焚书坑儒”的举措与秦帝国维护...  相似文献   
23.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小说对古老中国民众所遭受的重重苦难继续作了一定程度的书写与表达;二是十七年作家在以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三是十七年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仍保持某种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24.
以系统化思维高质量推进江苏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江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体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勇立潮头。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体制障碍不断突破,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构建,区域空间布局日渐优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美丽江苏”建设成效初显。同时,江苏目前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今后一段时间,江苏应站在更高起点系统谋划和推进各项改革。要着眼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着眼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格局;要着眼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局,完善人才发展制度;要着眼人与大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5.
We develop an omnibus two-sample test for ranked-set sampling (RSS) data. The test statistic is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of seeing the observed sequence of ranks in the combined sample, given the observed sequences within the separate samples. We compare the test to existing tests under perfect rankings, finding that it can outperform existing tests in terms of power, particularly when the set size is large. The test does not maintain its level under imperfect rankings. However, one can create a permutation version of the test that is comparable in power to the basic test under perfect rankings and also maintains its level under imperfect rankings. Both tests extend naturally to judgment post-stratification, unbalanced RSS, and even RSS with multiple set sizes. Interestingly, the tests have no simple random sampling analog.  相似文献   
26.
略论民初孙中山的党德重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从民初巩固党基与民主共和等方面阐述了党德重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修明党德”需要党员“明白党义” ,“遵守党德”、“服从命令”与“国家” ,立志“做大事” ,努力“替众人来服务”、“为中华民国求幸福”。而政党严格纪律 ,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是达此目的的必要途径。这一党德重构成为孙中山道德思想的核心 ,决定其道德思想高于近代大众道德的精英化倾向 ,是中国近代政党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至今仍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27.
关于十七年文学,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不免失之简单,而应尽可能重返文学现场,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客观、理性的审视。作为“为工农兵”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其文学思潮在规范与质疑中交替演进,创作主体具有认同与焦虑的心态特点,文学作品则主要有建构与超越这两大叙事类型,总体上体现了对“工农兵”文艺的建构与超越。  相似文献   
28.
本文详考元大德本《南海志》成书及其成为残存五卷本的传世经过,并概述此书保存宋元时期广州地区大量史料,参考价值大  相似文献   
29.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溢为生命精神之平淡,完成诗、人、道之圆满统一.它标志着苏轼经由山水审美而追求内在超越,肯定个体感性生命又调谐社会理性要求,尽性以至命,塑建全新理想人格而达到“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3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恩格斯在其晚年与布洛赫等人的书信来往中体现了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廓清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唯物史观、遵循历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