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7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77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2058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的命题。它之所以发生,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探索其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基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它的理论前提。以解决时代问题为中心是它的基本目的,坚持世界眼光科学判断世界形势是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2.
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始终坚持将其基本的原理同本国、本民族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和所有实践活动,都全面、深刻、系统、科学、严密地体现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其坚持的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动性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事物发展要求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价值追求;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在推进事物发展中重视实践、尊重客观、讲求方法、促进社会事物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3.
法治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抽象存在。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去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毛崇杰 《云梦学刊》2009,30(3):38-44
我国美学家蔡仪反对价值真理以主观价值取代真理的客观性,并且他坚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批判了以“实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所谓“新马克思主义”以及一种“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5.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七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围绕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内涵、目的意义、途径方法以及其他问题开展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需在基本理论、历史比较、方法更新等方面拓展空间,不断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76.
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证明,只有文化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化之间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都涵蕴着和谐文化精神;和谐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成功结合的纽带。  相似文献   
77.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核心,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8.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结构失衡、总体发展混乱和无序等新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文化自觉而作出的一大战略举措,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意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标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9.
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内涵极其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存论意义上展开的现代哲学人类学以及世界历史时代的新方向上进行理解。在信仰的无神论倾向、经验主义及自然主义的哲学样式、流动性的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方式以及伦理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传统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引导、而且也将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共生主义信仰的内化,并形成能够积极影响人类的新的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