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7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77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2058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标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创新机制,形成了党的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三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理论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2.
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机器思想,内容涉及机器的性质,机器对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政权、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机器的发展前途.在产生和影响上,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机器与今天的互联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决定了《资本论》中的机器思想对深刻认识互联网以及利用互联网发展生产力、化解网络政治经济问题、引导家庭和社会适应网络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3.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当前,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关联性,将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保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84.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为中国历史的演进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思想影响、人事联系等视角探讨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影响,认为辛亥革命事实上是一场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它与孕育中国共产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从具体人事着眼,辛亥历练则是一干早期共产党人踏上革命之途的共同起点,为之后追求救国救民理想的持续努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5.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6.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8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务:“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学者从马克思著作中引用最多和最熟悉的经典名句。然而学者无论在直观表象理解上,还是深度逻辑把握上,对其解释都不曾达成共识,甚至呈现巨大的歧义。批判以往解读方式的两个预设前提,新的解读方式旨在从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诠释其本意。第十一条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根本转变——从哲学家到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转变.从哲学(理论)为根基到以现实世界(历史)为根基的转变。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8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学术界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某些基本问题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学术界还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清晰界定,缺少对关键问题和基础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90.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这对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他立志改造中国的信念;务实求真的文化传统强化了他重视社会调查的历史基础;良师的思想和品格铸造了他学以致用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品质;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质是他重视社会调查的主观因素。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传统文化、良师引导、个人特质等方面是使毛泽东关心社会、注重社会调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