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32.
施米特与阿伦特对于现代政治正当性问题有着不同的论述,他们共同面对的难题是民主革命奠基政权的正当性悖论。对此,施米特以“主权决断论”提出了一种人民民主专政的论证,而阿伦特则建构了一种“政治行动论”的论证。阿伦特的论述较之施米特的理论对现代性条件具有更为敏感与切实的把握,对当代民主理论的发展也具有更为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33.
多年来,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分析中国社会和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引发了我们对理论使用方式的反思。阿伦特理论中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反思和批判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极权主义起源、提出解决现代代议制民主困境的方案这三点共同形成了最初孕育公共领域理论的支架。哈贝马斯在阿伦特基础上建立起的公共领域理论则承载了更多现代社会的因素,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大众民主的可操作性,又力图在制度层面取得突破。不过,在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脉络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而大胆使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同时,既要注重概念背后历史内容的探讨,又要警惕被单一框架的先见束缚住思维。应通过建立有实践内涵的话语空间将个人、社会与国家勾连起来,完成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34.
阿伦特和马克思的政治自由理论表面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理论基础来看,阿伦特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分析“劳动”,而马克思则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角度分析“劳动”;从理论领域区分来看,阿伦特采取静态的划分方式,马克思则采用动态的划分方式;从理论走向来看,阿伦特表达出一种空想的理论走向,而马克思则表达出人类走向新社会形态的科学归宿。  相似文献   
35.
依照阿伦特的政治观,极"左"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灾难不能泛泛地归结为"政治"化,而恰恰是它在"政治"化外表下的非政治化,在于它缺乏真正的政治实践所需要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以差异性与多元性为前提的."在有任何支配或宰制他人的势力存在的地方,公共领域也随之消失,因为支配或宰制违背公共领域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政治实践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6.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相似文献   
37.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8.
希腊雅典的悲剧对阿伦特思考政治自由有双重意义。第一,悲剧包含许多思考现代政治自由可以运用的文学主题。第二,悲剧的"说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自由的提示。阿伦特以理想的雅典来阐述这样一个现代政治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政治自由与公共自由同为一体,没有政治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共生活。阿伦特设想一种无需借助传统或外加权威,照样能有机运作的政治群体模式。雅典城邦为她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39.
汉娜·阿伦特的俄国革命观集中体现在她的《论革命》一书中,她认为在暴动、恐怖、历史必然性和绝对主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是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延续.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电气化加苏维埃”的特殊方式,导致了革命的悲剧性结局.而党派之争成就了一党专政,布尔什维克党扭曲了革命的苏维埃制度,最终“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革命精神丧失.  相似文献   
40.
汉娜.阿伦特是最早从哲学视角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思考的哲学家。在建构公共领域理论时,她将世界性作为公共领域的存在论基础,目的是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公共领域,为人类寻求一个稳定的家园,型塑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这一探求成为贯穿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主要线索,使阿伦特政治理论之特色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