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22.
郭华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62-64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塑造的理想君主形象,也是一个多种品格的综合体,其中渗入了自身的宗教和生活体验。结合圣经背景从民族英雄、上帝选民、世俗之人三个方面对亨利五世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3.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共识中又有不同。对语言进行哲学思考,可使人们从本体论上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从其不同的语言观认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4.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6-124
学者们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利维坦>的前半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利维坦>后两卷的内容,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提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固然可以用纯粹世俗化的角度视之,但还可以把这种世俗化铺陈在一个更大的神学背景之下.重新解读基督教之于霍布斯不啻是其政治哲学必然的一环,更是其整个政治哲学的框架.纯粹的"尘世之国",只是上帝过去和未来直接统治人类的"上帝之国"之间的某个阶段,即便这个阶段依然存在着"自然的上帝之国". 相似文献
25.
杨剑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92-98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事的传统模式;将对人的处境与出路的思考置予重要的位置,注重于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平民百姓人生的关注与描写,使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6.
马士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76-78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小说意象的组合,无疑又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相似文献
27.
阮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2):158-165
翻译在基督教的兴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的融合,就没有<圣经>,就没有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基督教本身.因此,通过对基督教兴起的历史背景,基督教经典产生过程中从希伯来书面语到希腊语的笔头翻译以及从阿拉米口头语到希腊语的口头翻译,一些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词汇乃至句子之音译为希腊语的情形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可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在这一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价值理念的冲突和融通. 相似文献
28.
王文惠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1-73
在回顾<简@爱>中月亮与火的描写后,分析二者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意象、宗教和伦理的视角解读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 相似文献
29.
赵海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73-76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30.
王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10-114
《曼弗雷德》和《该隐》是拜伦思考个体精神的两部代表性诗剧,贯穿其间的是关于知识和生命的谕言。理智和情感教导人求真,使人不再盲从信仰;然而现实中的困境又使人看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人不得不在宗教里寻求最后的慰藉。拜伦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中思考理性与信仰的辨证关系。知识——人类认识善恶的手段和目的;生命一人类诞生与死亡的种种困惑;理性——怀疑与信仰的肯定与超越。拜伦在诗剧中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是在对《圣经》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