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程国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8-70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科学命题,明确了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作用,必然要求进一步扩大人民政协的影响力。根据人民政协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市州以下政协组织的情况,扩大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必须着力解决好一些政协组织不敢发声、不善发声、不能发声、不会发声的问题。当前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从加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和实质,去掉各种思想杂念,发扬民主,勇于发声,发出好声,为民发声,扩大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两会机制”是目前中国政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领导下,人大与政协在特殊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需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特定领域以一个有机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这一机制是在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特殊性和代议民主制度的普遍性的双重背景下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统一... 相似文献
13.
汪灿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83-86
群众工作是人民政协的生命线。人民政协要树立群众观点,实践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在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工作的基础、群众工作的前提、群众工作的动力上,坚持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改革创新积极有为、树立良好自身形象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韩莹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2):16-23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思想构成了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独特动力。人民政协诞生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契合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思想的历史演变是现代化国家建设、政治整合和人民民主实现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决定了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形式的人民政协,从推进政治整合和实践人民民主两个维度服务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从而形成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人民团结、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张吕兴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4-6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人民政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首先,他作出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其次,对人民政协的性质作出了高度概括,指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再次,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后,强调了政协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