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马萌 《唐都学刊》2005,21(1):25-29
部分学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方士寻觅"一段情节来源于当时的民间传说.从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考察,此段情节的构思多有依据,白居易年轻时的恋爱经历对这一情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对张学良教育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张学良不仅是一位爱国将军,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热心教育事业的教育家。阐明了张学良的教育兴国思想,五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名师创名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按照社会需求办学等教育思想,堪称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行。尤其强调了这些教育思想对东北大学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就北宋开封府界提点官略加分析,并将一代提点列为年表,为宋代文史研究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4.
1950年张爱玲的《十八春》发表,兜兜转转18年之后,她重新改写《十八春》,并更名为《半生缘》。结合张爱玲的生存处境以及感情生活的变化,读者从改写中至少可以解读出3种不同的意味,即风格的回归、爱情的-f4-i)~和人生的怅惘。  相似文献   
85.
近五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硕果累累。该文从张爱玲散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散文的本体研究以及张爱玲散文的比较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以期能为当前的张爱玲散文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6.
汉末政论文集《中论》、《昌言》因作者“介入”方式与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彰显出浓厚的“君子”风范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徐干、仲长统各自气质、学术思想和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不同特质的主要原因。对君子之道的推崇与对个体价值的认同是汉末士人突围政治困境的两种路径,即趋于上的道德精英路线和趋于内的自然名士路线;这两种路径都体现了汉末士人疏离皇权,欲以更高的姿态及更独立的精神参与政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7.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相互妥协下,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88.
常家庄园清代砖雕工艺精巧细致,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印证了清代砖雕工艺的发达程度。通过从山西常家庄园现存砖雕的实地考察,旨在从美学角度并结合儒家思想探究山西常家庄园清代砖雕的题材、装饰纹样、艺术风格特征。综合借鉴了传统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方法,结合儒家思想对常家庄园清代砖雕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进行考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89.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作家,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却多有相似之处;就写作意义而言,彼此也有殊途同归之处。她们以其对十里洋场的“现代”日常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前现代”日常生活的描绘,分别表达了对现代中国的“两极想象”。由张爱玲反观萧红,后者对中国乡村生活形式的描绘,为中国现代作家的现代性思考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90.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