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关于诚信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峰 《阴山学刊》2007,20(3):100-104
诚信以早期教育和生活经历为基础而形成,由在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反馈加以调整,其中,需要的内容和性质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其核心需要起关键的估价作用,而需要的作用要以归因倾向为中介。  相似文献   
92.
认知行为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制能力、记忆能力、社交能力、专业能力和行动能力。认知行为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定因素,提高认知行为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93.
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批评者多将其作一种认知范式的读解 ,这大致不错 ,但不可轻忽的是 :“始基”、“本体”等悬设中透现着人文价值追寻的另一重底色。真正说来 ,从康德开始的“重建形而上学 (价值形而上学 )”的征战 ,原初生发于对“认知”羁绊争脱的“价值”冲动 ,但既是挣脱 ,便不免与被挣脱者相纠结 ,人文价值的自觉、人的目的、意义的探询 ,缘为着时间限定中人的自由 ,自始与认知形而上学的职分不相应 ,却也当是“觉悟到”形而上学终结的价值形而上学应有的旨归  相似文献   
94.
竞争是当代认识的一个显著特点。认识的竞争主要是主体认识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竞争,认识竞争表现在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上,最终表现在认识成果的获取上。要想在认识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效率,搞好认识的组织管理工作和使认识竞争处于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95.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2,22(2):13-19
历史认识的性质在于发展眼光、线性分析、叙述事实 ,一句话 ,在于求真 ;其特点为平等性、间接性、歧义性和时代性。在历史认识求真的道路上 ,主体性的介入并不决定历史学是否科学。历史学的科学性取决于历史认识是采用由感性到理性 ,还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道路。  相似文献   
96.
介绍了多元主体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特色,并运用这一理论对农民工讨薪问题作了结构分析。指出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错位,认为在新的有效的农民工维权机制下,农民工、政府以及包工头三方都能得到收益并且使整个社会能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7.
草根文化的兴起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必然性,其独具的特点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尤其是受到90后青年的追捧,所以,草根文化植根90后青年群体,对90后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要转变教育理念,要利用草根文化的价值来继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相似文献   
98.
中国对国际秩序认知的变化与其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国家身份的认同不仅是共时性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历时性社会变迁的后果。理解中国自我身份的形成,就必须考察国家生存的斗争与其自我认知的努力之间的历史纠结。“全球化”的力量正在把民族国家这一曾经被视为同质的社会空间打碎,并依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地方化”的重组。在这样的世界中,“谁才是现时代的我们”这一追问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9.
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从历史与现实来看, 传播技术不仅规约着新闻传播行为自身的走向, 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变迁, 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传播研究中, 应为技术要素的社会作用力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技术的态度, 一方面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移用西方批判理论对技术片面指责。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技术的“缺席”仍是困扰我们快速发展的“瓶颈”。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0.
《Long Range Planning》2019,52(6):101912
Tensions betwee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are inherent to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These sustainability tensions present the company with strategic choices. Using an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 perspective, we posit that companies interpret and respond to these tensions in ways that reflect an underlying collective sustainability logi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is link, and to describe the logics that companies use when approaching sustainability tensions—and in doing so, explore what this reveal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logics themselves. To achieve this, we perform a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sustainability managers, as well as archival documents. We find that all companies, regardless of their sustainability logic, encounter tensions in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ility. In navigating these tensions, companies following a market-led logic tended to consider a narrow scope of stakeholder interests in their sustainability decision-making. These companies also followed a mutually-exclusive (and unintegrated) ‘if/then’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tensions. On the other hand, companies that followed a holistic logic tended to consider a much wider scope of stakeholders and displayed a higher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 their logic (i.e., synergetic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around ten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