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8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6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GCRM模型与ASRF模型相比,能给出与经济资本测度目标相一致的资本数量,而现有文献对GCRM模型的到期收益率没有给出明确的刻画,本文则通过假设资产的到期收益率与其信用经济资本相关,得出了基于GCRM模型的信用经济资本测度和贷款定价方法,它能够刻画借款者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目标支付概率)和资本融资成本对经济资本和贷款定价的影响,为商业银行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测度了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认为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够明显,分析了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3.
盛来运等 《统计研究》2021,38(11):35-46
居民消费与家庭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基于2018年和2019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微观家庭的平衡面板数据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结合我国人口未来变动趋势,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属性、受教育水平三个维度着手,就家庭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提高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具有负面效应,更为积极的生育政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本文建议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推动建设高水平国内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64.
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基于TPB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大样本问卷调研法,基于TPB视角重点分析消费者的伦理购买决策机制,旨在考察中国情景下影响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的深层次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伦理购买行为意向,其中主观规范是购买意向最有影响的预测变量,表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在进行伦理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遵从社会规范的影响;进一步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显著作用于伦理购买意向,还通过行为态度对伦理购买意向产生间接的重要影响,表明在中国情景下如何真正提高消费者伦理购物时的感知行为控制程度是企业实施伦理营销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总体而言,本文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能够进行有效地解释与预测,说明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最后,本文为中国企业伦理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65.
引导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然而,消费者为什么会实行低碳消费行为模式(即低碳消费行为归自何种心理)?如何促进和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即低碳消费行为如何才能持续)?对于这两个关键性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度的研究。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技术探究低碳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心理归因(解决第一个问题)及相应的政策干预路径(解决第二个问题)。研究发现,个体心理意识、社会参照规范两个主范畴是低碳消费行为的内部和社会心理归因。但它们对于低碳消费行为的促成机理并不一致:个体提高心理意识产生相应的低碳消费行为,这归于认知性学习范畴;个体观察参照群体的消费模式及其结果产生特定的低碳消费行为,这归于观察性学习范畴。不同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内控型还是外控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低碳传播沟通和情境结构变革两个主范畴是低碳消费行为的政策干预变量,且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通过传播沟通影响个体心理意识、社会参照规范,通过情境结构变革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成本收益结构成为主要的政策干预路径。这些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干预政策,为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66.
顾客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作者在广州某高校内的餐厅进行了一次实证研究,探讨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顾客情感和顾客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顾客感觉中的软质量直接影响顾客餐后的正面情感,而顾客餐后的正面情感直接影响顾客满意感;顾客对软、硬质量的期望与服务实绩之差对顾客餐后的正面情感、顾客满意感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顾客对软质量的期望与服务实绩之差对顾客餐后的负面情感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此外,顾客餐前的情绪也会影响顾客餐后的情感和顾客对自己就餐经历的评估。  相似文献   
67.
赵达  王贞 《统计研究》2020,37(5):27-39
预期效应的准确识别往往是政策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2010-2012年月度数据研究发现:第一,2011年6月底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获得通过时,工薪家庭消费便已显著增加,并在2011年9月正式实施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步下降,两个月后达到较高稳态(约为0. 20),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与既往研究不同,这说明税收减免只在短期提高家庭消费,忽略家庭预期将会导致减税效应低估。第二,家庭增加的支出以服务消费和食物消费为主,耐用消费和债务支出并未显著调整,这可能与减免力度有关。第三,与常规认知不同,政策边际消费倾向更多地随着减税率(而非收入水平或者流动率)增加单调递减。本文通过改进Kueng(2018)所提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8.
祝仲坤 《统计研究》2020,37(9):68-81
互联网正逐步与“三农”领域相互融合,重塑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观念。为此,本文结合CSS2015数据,系统探究互联网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与文娱消费倾向,降低恩格尔系数,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即互联网技能可以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推动农村消费升级;②随着分位点提高,互联网技能对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呈现倒U 型态势,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呈现U 型态势,相比之下,互联网技能只对高分位点文娱消费倾向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③互联网技能会增加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优化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以上结论有助于认清互联网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网贷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网贷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其飞速发展中看到其光明的未来。调查显示,网贷用户以80后青年为主,他们利用网贷平台投资理财获取收益,或者通过网贷平台融资借款,解决资金周转、投资创业或者大额消费等资金需求。起步中的网贷有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但是,大部分网贷用户是青年,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共青团创建"青年贷",将有效化解网贷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为创业青年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有效地联系和凝聚起网贷中的广大青年。  相似文献   
70.
American parents of children adopted from China frequently consume Chinese cultural objects for display in their homes. While parents defend this consumption for display as an effort to validate their children’s ethno-cultural origins, they also reveal how it signifies and solidifies their own identifications with Chinese culture. As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examining China adoptive parents’ evolving “Chinese” identities, this paper asks: Which parents “become ‘Chinese’”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and display of Chinese cultural objects, and wh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91 Americans in the China adoption process an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t two different field-sites: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 (FCC) Chinese cultural celebrations and Chinese culture camps organized by/for China adoptive families. Focusing on the emergent and personal meanings that parents give to Chinese cultural objects, I demonstrate how these meanings both structure parents’ consumption and yield a display differential. In doing so, I reveal that white European-American parents and mothers are most likely to engage in this consumption and display, thereby amending the three types of ethno-cultural identity consumption re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I expose the central role of race in ethno-cultural identity consump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collective category of reference for ethno-cultural identity consumption is not always an ethnic category (in this case, such consumption refers to a gendered category); and illu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global ethno-cultural identity consumption both appeals to and satisfies distinctly local constr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