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2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0篇 |
民族学 | 82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37篇 |
丛书文集 | 367篇 |
理论方法论 | 76篇 |
综合类 | 1021篇 |
社会学 | 301篇 |
统计学 | 8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82篇 |
2010年 | 149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褚洪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4):109-112
从90年代文学与编辑面临的文化语境、编辑的多重文化身份及编辑行为、编辑批评等三方面考察90年代《上海文学》,可以看出其独立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立场,以及敏锐的编辑批评视域。 相似文献
142.
以文化力提升坭兴陶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坭兴陶是广西钦州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产业竞争力不明显.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挥坭兴陶的文化聚合力、文化创新力及文化辐射力,为坭兴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进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牌价值,扩大坭兴陶文化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3.
艾娣雅·买买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开发。旅游业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 ,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竞争。新疆旅游业发展过程证明了民俗文化开发的重大意义 ,但新疆民俗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144.
王光荣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6-21
文化产业是人类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借助文化基因,获取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一种行为和举动。这些文化基因又比较集中地体现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习俗文化。通过它,可以使人类获得高标准、高层次的享受。边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据本土、本民族的特点,选择好自己的项目和类别,把握文化产业的运作工序,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5.
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守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2):134-141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文化经济”应该是一种“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即一种在世性与神性追求双赢的知识经济。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政府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应该将自己放在全面的文化开放平台上,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和重构中国的交往理念、制度形态和法律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竞争促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生态主义的思想范式充分发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6.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本文通过对黑、白、红三色词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中所表现出的语用不同,对其文化内涵差异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7.
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少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3):42-45
战后是日本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简要概述了日本大学中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缘起及其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等诸词在日本各个时期的不同含义;日本女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48.
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调和论的互动--兼论五四时期中国文化调和论兴起的外在刺激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黎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4):27-30
五四时期 ,欧洲与亚洲之间、亚洲各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 ,调和东西文化是欧洲和亚洲许多学者的共同期待。在亚洲 ,反应最强烈的是印度、日本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学者的呼应大大刺激了中国思想界 ,促使部分中国学者极力想找到中国在世界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而欧洲思想界的波动 ,则成为中国文化调和论者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9.
许士密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1):91-96
进入 2 1世纪 ,中国面临着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受激烈的碰撞和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必须正视和予以解决的内在冲突 :1.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2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 ;3.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 ;4 .严肃文化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与大众文化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制约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而问题的具体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文化建设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0.
刘海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69-71
全球化的扩展不能导致文化民族主义的废弃,甚至在事实上反而导致了文化民族主义影响力的增强。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其存在价值,文化民族主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维持及强化创新,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谋求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对世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加强民族主义的文化反思,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