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咸立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2):190-194
负责清理创造社出版部的郁达夫,成绩斐然,却仍被其他同人指责为“怠工”。原因就是早在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他同人们的价值趋向逐渐出现分歧,而对出版部工作重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坚持个性的郁达夫成了社团内部矛盾冲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2.
蒋传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78-81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53.
王向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139-143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54.
何满仓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78-8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小说独树一帜而自成高格,呈现出鲜明的文本特征。显示出自己区别于理性主义及传统小说的独特个性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作家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内在促发结果。在20世纪末的当代文坛,我们发现郁达夫的灵魂又回到了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55.
张一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39-42,83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过富春江》和《国道飞车记》是两篇较为特殊的文学文本。它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旅行者乘坐汽车展开旅行的体验,并记录了中西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比较与认同。同时,我们对这两篇具有跨文化文本特征的游记的解读,也可揭示中国现代游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6.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可以作为思想史文本来解读.小说的主人公\"我\"在空虚孤独中,发现了自然的身体,进而激发了欲望的身体,当欲望的身体得不到满足,\"我\"把原因归咎于欲望对象与自己不是一个民族,而自己民族所属的国家是弱国,因而得不到欲望对象的青睐.此时\"我\"的政治身体凸显,进而希望祖国富强,自己的身体欲望才能得到满足.\"我\"在身体的煎熬中,以切身感受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个人身体始终被工具化的看待,身体(个人)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富强和发展.对个体来说,民族国家观念可以通过\"知识-权力\"之下身体的自我规训的感受中产生. 相似文献
57.
佚名<作者个数><作者>姚继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2):63-66
郁达夫<沉沦>的创作源泉是:(1)日本浪漫主义作家佐藤春夫对郁达夫早期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2)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创作方法上产生了影响;(3)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与留日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4)郁达夫在精神与物质上的失衡使他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 相似文献
58.
金蕾蕾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13
情感的内化性倾向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情感在文本中的高度张扬使得人物失去了其在传统模式下的功能,成为传递情感的中介。郁达夫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歌语言的诗言志,诗缘情品质,即将空虚而抽象的性与具体而切实的情相结合,另一方面吸取和异化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理念,走出了他独有的将古典意象赋予现代情感,将现实的生命体验以诗意的笔调进行重新演绎的创作道路。这种独抒性灵的诗意创作,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9.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100-103
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意识入手 ,试图从另类角度解读郁达夫小说 ,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个性解放、忏悔意识、沉沦意识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0.
刘茂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25-129
郁达夫游记不是纯写景抒情的游记,它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作家以传神之笔,不仅对各地的山水名胜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还一如既往地在作品中保持着对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郁达夫笔下的景物已不是现实景物的原样翻版,而是渗透着作者的主体情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