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7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03篇 |
人口学 | 94篇 |
丛书文集 | 591篇 |
理论方法论 | 282篇 |
综合类 | 2901篇 |
社会学 | 361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42篇 |
2011年 | 303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256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21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261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03篇 |
2001年 | 186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晓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5):1-5
在自我管理的传统苗族社会里,我们发现它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却管理得有序安稳,具有自己的本土智慧。该文以中国最大的苗族村寨西江和进入现代化强国的美国苗族为主并结合其他案例,描述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管理中如何实施"绝对权威"和"充分民主",进而论述其组织管理手段背后的文化基础以及二者在传统苗族社会中互为基础,相互支撑,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52.
人口老龄化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有所为,实现积极老龄化。参与社会,扩大交流是中日韩三国老年人的共同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日韩民间交流中的老年人的作用,切实推进老年人的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中日韩三国积极老龄化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具有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三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中日韩三国应长期、积极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3.
综观当下学界有关族群的国家认同研究,大多从族群与国家关系的互动视角来探讨,而鲜有通过全面探析族群音乐文化事项来诠释国家认同问题。本文基于对世居云南最西北、怒江的上游腹地——云南省贡山县阿怒人的实证调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事项,分析根植于阿怒人族性中的国家认同意识,以期在学术上增添一个解读国家认同的视角,并为探寻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共生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4.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前巍山彝族传统的毕摩信仰正在急速消亡,道教正在山区彝族村寨填补因毕摩信仰消亡而产生的民间信仰真空,彝族民间信仰与道教发生持续合流。与历史上道教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不同,当前主要是在底层民间自发性进行。当前道教在彝族村寨的传播和复兴过程中,表现为全真教的宗教威望下降,正一道的宗教威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5.
凉山彝族漆器对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各种酒具、餐具到祭祀用具等,可以说无器不饰纹样。凉山彝族漆器上的这些纹样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可谓之"动态的历史"、"有形的史书"。它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同时还有着广阔的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6.
贵州畲族在1996年被识别为现有民族身份之前被称为“东家人”,史称“东苗”。据史籍记载,东苗源自唐代的“东谢”,历史上的分布地主要为贵阳及其周边地区。明代以后,部分江西人进入黔地,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中,他们也因为擅长养鸭而被称作“鸭子苗”。从清中后期到民国初年,东苗的住居地渐向黔东南区转移,集中在福泉、麻江、凯里等地,且多与汉人杂居。其间他们与“鸭子苗”完成融合,被人称作“佟苗”。贵州畲族历史演变及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57.
甘肃省南部林区属于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世代居住在这块地方上的藏、汉族群积累了大量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和经验。构筑起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文化,形成了以森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与以苯教为核心的生存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变同一地区不同族群的生态观念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应该进行深入发掘和总结。 相似文献
58.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猺、獞、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是被认定为汉族的人群,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以大藤峡地区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相似文献
59.
在中国,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一书影响很大,却少有人去注意弗雷泽的另两部著作--1918年出版的<旧约中的民俗>与1930年出版的<火种起源神话>.前一部书中一个章节讨论洪水神话,包括了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资料,也包括台湾原住民的洪水神话;而后者则举了台湾阿里山邹族的火种神话例子.本文希望借由弗雷泽这两部著作,讨论这位人类学家对南岛语族神话的调查与贡献. 相似文献
60.
Jana Mali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8,11(4):431-443
The past concepts of life and work in homes for older people in Slovenia are no longer adequate to meet the needs, wish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ir current users. One of the basic premises, relying on Goffman's concept of the total institution, is that the first and foremost characteristic of homes for older people is that they are institution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namely that Goffman's concept of the total institution is ideal-typical, was corroborated b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elements of the total institution in Slovenian homes for older people, proving that not all features of the total institution can be found in any chosen empirical selection of institutions, with the data showing that tho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present do not exist in the ideal, that is in the most pronounced form. The homes’ users are given consideration, their personnel are adapting to their needs and requirements, even though this occurs within the functioning of an institution whose aims, i.e. to care for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 make life in such an institution subordinated to rules, along with the bureaucratisation and routinisation of servi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