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03篇
人口学   94篇
丛书文集   592篇
理论方法论   281篇
综合类   2860篇
社会学   35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通过考察德昂族村寨民居、服饰、饮食等文化现象,来描述德昂族生活习俗的特点、习俗的变迁及所受影响因素,并对这种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2.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3.
赫哲族伦理道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哲族的伦理道德是赫哲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赫哲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起着直接的规范性作用。这也表明赫哲族是一个极为讲究伦理道德的民族,其伦理道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赫哲族伦理道德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十分具体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赫哲族伦理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和改造,使赫哲族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相统一,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74.
龚锐 《民族研究》2003,(2):36-43
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正处于日益世俗化的进程中.文章以西双版纳三个傣族乡镇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并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5.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76.
空间是抽象的 ,只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象 ,才能将抽象还原成具体。无论在纳西族民俗中 ,还是在其他民族的民俗中 ,色彩常常成为对空间方位进行表象的具体手段之一。由色彩所表象的空间不仅决定着民俗活动的性质 ,也规范着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从前空间、原空间等方面对纳西族民俗中空间的色彩表象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77.
匈奴社会的管理比中原地区宽松,无以为生的中原贫民、留没匈奴之中原将士的亲属以及边民、奴婢等甘愿冒极大风险逃亡出塞,为的是去谋求生存.虽有障塞哨卡甚至腰斩酷刑却仍禁而不止.至西汉末年,汉廷所设四条恰从反面证明,时从中原北入匈奴谋求生存者已形成潮流.留居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一部分自愿参加了匈奴军队对汉军作战,还有中原人把穿井筑城治楼藏谷技术,以及计课人众畜物的疏记方法等带到匈奴地区.张骞、苏武、李陵等留居匈奴期间都曾娶胡妇建立家庭.李广利之死与殉葬无关.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78.
以美国阿肯色大学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为背景,以具体文化情景下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文化认同的两种表现:既表现为因语言相同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地域相近或相邻而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也表现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吸引或冲突。而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要实现和谐相处,就要做到"我"与"他者"之间文化上的"欣赏"与"分享",即"文化的互为主体性",而这种和谐的实现源于人类本性的相通,即"人类心灵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79.
I. Introduction
This topic was inspired by the findings of the ethnologist Lin Yaohua who investigated the Yi in Liangshan,and discovered that what distinguished the Yi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wa...  相似文献   
80.
考证《毛诗补传》,从释诗特点来看,戴氏解《诗》讲求实证,尽可能以史实、风物民情、俗语以及各种名物制度诠释诗语,力求还原诗语之本义;从诗学观点来看,戴氏解《诗》重诗旨。围绕“旨”之传达,戴氏考析诗人之“意”与作品之“辞”的复杂关系,以及诗的“喻象”、“借比”对“诗旨”的表现意义,提出“托”于表象以见“旨”的诗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