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148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380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01.
本文对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手段和写作技巧及其哲学思想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302.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aggregate production planning (APP) for a multinational lingerie company in Hong Kong. The multi-site production planning problem considers the production loading plans among manufacturing factories subject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such as production import/export quotas imposed by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nations, the use of manufacturing factories/locations with regard to customers' preferences, as well as production capacity, workforce level, storage space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of the factories. In this paper, a multi-objective model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duction planning problems, in which the profit is maximized but production penalties resulting from going over/under quotas and the change in workforce level are minimized.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model, different managerial production loading plans a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future policy and situation.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robust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eveloped model.  相似文献   
303.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一个复数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指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会产生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已经采取了“回到马克思”的态度,即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还原出更加真实的马克思哲学,而非脱离马克思的文本去解释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然而,上述研究新动向还未引起教育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口号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空洞论断.指导教育实践的应当是单数的“马克思哲学”,而非复数概念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04.
Abstract

We draw on both life course and decision-making theories to examine decision strategies prior to moving to a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 and subsequent satisfaction following the move. Multivariate analyses drawing on panel data for a sample of 92 older adults (age 64 to 94) before and after their move to a CCRC show that frequent residential relocation in the adult years reduces the odds of considering staying in one's own home. Cognitive orientations at time 1 predict subsequ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move to a CCRC: mastery increases the odds, desiring age-integrated housing reduces the odds.  相似文献   
305.
"信息哲学"以"水中月"为案例,对"存在领域"进行重新"分割",认为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能够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客观对象不是"客观实在(如月亮)"的物质,而是"客观不实在(如水中月)"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仅自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就存在,而且能够"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演化自身"。所谓"人类感知能力发展阶段的讨论",再次重申"人类感知"或"主观信息(精神)",必须以"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为"把握或创造"的对象;"客观第二性(不实在、间接存在)"亦"客观第一性(实在、直接存在)"。通过评析邬焜先生所作的种种辩解,都是无法接受逻辑与实践检验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使物质在哲学上的地位名存实亡、鹊巢鸠占了。  相似文献   
306.
代立梅 《理论界》2014,(9):10-13
探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理论地位需要我们自觉摈弃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单一学科视野,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来重新厘定。马克思主义有着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基础、理论主题、历史视野和方法体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初步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基础;对人的本质的初步揭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发掘,初显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历史视野;对矛盾辩证法的初步探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确立了一以贯之的方法体系,这四个方面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奠基。  相似文献   
3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丰富的个人理论:"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前提;"社会中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个体主体性的高扬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个人生存的悖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人的生存矛盾的揭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马克思个人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8.
瓦氏夫人是壮族土司岑猛的妻室,著名的抗倭将领。她一生的政治行为从个人生活史短时段的层面上看,可以折射出她个人的心路历程、修齐治平观和政治道德理想;从田州岑氏土司家族史中时段的层面上看瓦氏夫人的伦理政治,可以管窥壮族土司变迁史的一个横断面;从大历史、长时段的层面上看瓦氏夫人的政治道德理想,可以看作是儒家意识形态从中心向边缘传播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09.
"万物一体哲学"作为克服生态环境危机这一时代困境的应对思路,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主导下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破坏,要求改变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观念,建构一种"万物一体哲学"。这种"万物一体哲学"应对时代困境的基本途径有其优缺点。与此相联系,它也有着自身学理上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3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对于《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方法把它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来看,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这一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