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79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98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49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Iris Vessey 《决策科学》1991,22(2):219-240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to the effects of graphical and tabular representations o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To date, however, the literature appears to have arrived at few conclusions with regard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representation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issues by presenting a theory,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to explain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one representation outperforms the other.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theory are: (1) although graphical and tabular representations may contain the same information, they present that information i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way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emphasize spatial information, while tables emphasize symbolic information; (2) tas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patial and symbolic, based on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that facilitates their solution; (3) performance on a task will be enhanced when there is a cognitive fit (match)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emphasized in the representation type and that required by the task type; that is, when graphs support spatial tasks and when tables support symbolic tasks; (4) the processes or strategies problem solvers use are the crucial elements of cognitive fit since they provide the link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task; the processes identified here are perceptual and analytical; (5) so long as there is a complete fit of representation, processes, and task type, each representation will lead to both quicker and more accurate problem solving. The theory is validated by its success i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ublished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graphical and tabular representations in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22.
In a recent issue of this journal, Watkins [13] presented an approach for discovery of decision-maker perceptions of the complexity (dimensionality) of information items that might be supplied by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hrough use of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cluster analysis, relatively homogeneous groups of decision makers, sharing common perceptions of various information items, were formed. This prior research was referred to as a first step in suggesting that information reports could be tailored to groups of decision makers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common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extends the prior study by evaluating decision maker preferences for information in a variety of decision-making scenarios in relation to the previously identified percep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nclusions are made which suggest that the tailoring of information to groups of decision makers should be based on both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for information. Even so,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cision tasks have an impact on the preferences for information which may affect the attempt to tailor information to groups of decision makers.  相似文献   
23.
张敏  陈锐  李宁秀 《西北人口》2009,30(3):88-9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2000年和2005年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地区间老龄人口死亡的公平性,并对其可能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行讨论。方法:应用标准化集中曲线和集中指数对中国老龄人口在地区水平的死亡不平等进行测量。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2000年和2005年。中国老龄人口总的死亡集中指数分别为-0.028和-0.022。按性别计算的老龄人口死亡集中指数2000年为-0.032(女性)和-0.020(男性),2005年为-0.022(女性)和-0.020(男性)。结论:在中国,尽管老龄人口死亡略微向低社会经济状况的地区集中,但其集中程度并不强。提示中国老龄人口死亡在地区水平上具有较好的公平性。而且,老龄人口死亡微弱的集中有消弱的趋势.这主要归功于老龄女性死亡不平等的减少。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吉林省东丰县横道村99例老人的问卷调查以及7例丧偶独居老人的个案访谈,从性别角度对农村丧偶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老年女性的贫困化程度较男性高、生活适应性更差,老年男性的心理适应性较差。据此提出了应从政策、社团组织等四个方面改善农村独居老人生存状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利用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应用Ordinal 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性支持方面,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存在积极影响;在实质性支持方面,社会保障收入高低、看病是否方便和医疗保障状况也都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存在影响。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和客观健康指标也影响到城市老年人的健康自评。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探讨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及预防策略,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方法针对老年人常见病进行健康体检,收集体检资料,采用顺位及构成比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所患疾病处于前几位的分别是脑动脉硬化、白内障、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冠心病、脂肪肝、前列腺增生。其中脑动脉硬化、前列腺增生、白内障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疾病除高血压病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疾病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糖、前列腺增生是老年入主要所患疾病,需要加强相关疾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和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27.
贵阳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1月“贵阳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贵阳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城乡、年龄、婚姻、以前职业、月收入、与子女的关系、精神状况和对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8.
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和典型个案访谈的方法,对河北省藁城市农村养老状况及农村居民对家庭与社会养老两种方式的选择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的老人仍然主要依靠子女和自己养老,社会养老已是大部分农民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的因素主要有,对保险的认知不够、经济承受能力弱以及对保险的信任不足等。  相似文献   
29.
农业保险中的支持政策,不论对于增加农户的有效需求,还是加强农户的风险意识,抑或是降低保险公司供给过程中面临的道德风险,最终都会实现社会效用的增加。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象主要面向种养大户,采用共保经营、互保合作并行的方式,设有水稻、生猪、鸡、鸭等13个试点共保品种。目前浙江省实行赔偿责任补贴,“共保体”根据巨灾风险状况和商业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通过调整赔付方式实行有限责任赔付。考虑到农业保险涉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浙江省还将对“共保俸”的赔偿责任进行相应的财政扶持。同时实行二次赔付:先由共保体向农户支付核定损失50%的预付赔款;再在保险年度末统计全省全年总赔款后,进行个案清算。其社会效应主要表现在稳定农民收入和缓解城乡社会事业的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30.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从教,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措施。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男教师和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个人偏好、乡村文化适应性、家庭和学校支持度、教师教育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偏好和乡村文化适应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仍需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重视乡村教师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对个人偏好的考察与培育;(2)积极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文化;(3)关心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家庭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4)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多的组织关怀;(5)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师教育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