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岳纯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农忙止讼是我国古代一项富有特色的重要制度,郑显文先生对之进行了积极的开拓性研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就郑先生的论证方法和史料运用来看,其观点则尚不能令人信服。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六月的《劝农诏》和日本《养老令》的成书时间来看,我国古代农忙止讼制度的形成时间应该早于开元六年(718年)甚至可能早于唐朝。今天学界复原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中有农忙止讼的规定,但不能因此就误认为农忙止讼制度首创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 相似文献
32.
自媒体的迅速普及和运用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自媒体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可度量性、动态交互性等特征。基于产业扶贫视角,从技术、市场、政治三个逻辑角度,构建自媒体参与合作社产业发展的助力框架。针对农民合作社发展基础、市场竞争、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媒体助力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实施途径: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自媒体-社群-产业”价值链;发挥多重优势,形成“自媒体+品牌+融资”的产业发展新动能;明确公益导向,形成第一、二、三产业链。 相似文献
33.
付少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23-26
文章依据调查资料 ,描述了农民的一般性生产需要的类型分布和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要强度与类型 ,分析认为 :农民需要强度最大而且特别突出的是市场信息、市场服务以及资金等 ;在影响农民对农业技术需要的主要因素中 ,资金、收益、市场风险等较为突出 ,但是不同生产状态的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要强度与需求类型有较大差异 ,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农民的实际状况 ,解决其投资农业生产项目、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4.
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络资源共享平台(CNKI)1979-2007文献跨库检索和其他相关材料的研究分析,结合作者在相关省份开展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从国际视角对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定义、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对田间学校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加强对田间学校开展深层次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5.
当代中国的合作社理论构建均以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为起点,以国际合作社联盟的价值与原则为尺度对当下合作社实践进行批判与反思。 但以此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并不能恰当地解释中国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通过运用马克思的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过滤现实中有关合作社碎片化的经验现象,得出了合作社的本质是人的联合,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组织体的结论。 当代合作社的资本化倾向、成员一股独大现象是合作社价值扭曲的表现,重塑集体主义精神是合作社价值回归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6.
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引导农民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减少经营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可使农户、农业企业和其它农业组织在自我约束、互惠互助的前提下,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文章在全面阐述当前加速培育和发展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7.
农民就业企业化选择的背景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学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1):61-66
农民就业已成为21世纪中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关系到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能否充分就业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出了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企业是当代中国农民就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并对这一选择的背景和类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的鼎力扶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王晓莹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55-58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对洛阳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合理 ;调整现有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是 :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发展农林牧渔、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完善组织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依靠加工增值和发挥区域优势创造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40.
试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44-48
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为此,必须深化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和农村的文化建设,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