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1.
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传统发展模式陷入了困境。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特殊用户群、交互式运作和宣传传播黏性等特点将为文学期刊突破边缘化、断层化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本文以《收获》《小说月报》两大传统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为案例,分析文学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与发展有其必要性及优势,旨在为文学期刊建设精品化、品牌化的新数字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2.
《中国小说史略》由初创到最终成书,经过鲁迅的多次增补修订,历时近20年。在该书撰写之前,鲁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相关史料广泛搜集,先后编定多部小说史料专集,与《中国小说史略》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不仅填补了既往研究中的空白,而且成为《中国小说史略》成书的最基本的学术准备。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当代作家买买提明.吾守尔在各种题材的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叙述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文中从他小说的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及叙述时间等方面分析其小说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对西方传教士傅兰雅与中国科学家徐寿所编《格致汇编》的办刊始末、科技内容及科学价值作了初次分析论证 ,确认其为由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最早的中文科技期刊 ,并认为徐寿是中国近代真正的和第一个科技期刊编辑。  相似文献   
115.
本文梳理了五四小说文体理论 ,它集中在对白话文的倡导 ,对西方小说思潮和小说理论特别是小说三要素的译介 ,以及对结构、叙述人称等小说手法的介绍和探讨。但此时的小说文体理论并不丰厚而且不乏偏颇。  相似文献   
116.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研究,但是其往往过分关注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却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内部的差异缺乏敏感。遗憾的是,这使得已有的很多研究获得的结论并不那么可靠。本文以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水平为例,使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2008年)"数据的研究表明,城市来源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月消费差异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城市来源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没有差异;但是农村来源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占据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7.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在国内出版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这份报刊有不少基本问题存疑,学界至今仍未能深入地研究。通过研读有关文本及对有关参与者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它的创办发行复刊及编辑出版等有关问题作探讨后得出一些新结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是在马礼逊、梁发等人参与下进行的,它的发行和复刊更离不开华人团队的作用和贡献,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8.
从施蛰存的女性气质、感伤性格和内倾型人格三个方面论述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丹纳说, 社会把 “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 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是颠扑不破的大前提。然而面对同一社会生活, 作家的创作为何又千差万别? 这就不全是社会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本文试图分析施蛰存的性格、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9.
《共产党》月刊对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展开了猛烈批判,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张东荪基尔特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在工人运动中背离无产阶级利益、主张同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妥协的理论和实践,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捍卫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  相似文献   
120.
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沈雁冰大力主张译介域外文学以建设新文学.一方面,他将此举的合法性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怀着世界大同的理想将新文学建设纳入世界文学进化的链条中;另一方面,他的译介思路又体现出弱势文化情境中民族文学建设者试图迅速融入现代世界的焦虑与功利心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编者对译作的选择上,也使新文学翻译与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呈现出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